正文 第10章 拒絕抱怨:懷著感恩的心去工作(1)(1 / 2)

人生是不公平的,習慣去接受它吧。請記住,永遠都不要抱怨!

——比爾·蓋茨

抱怨是失敗的一個借口

一些人隻知道享受好的工作環境,要高薪,坐高位,卻抱著消極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工作,輕視自己的工作。你會經常聽到他們抱怨這,抱怨那,要知道心懷抱怨的人是很難把工作做出色的,這種人,無論對自己,還是對公司而言,都是失去價值的人。

奎爾是一家汽車修理廠的修理工,從進廠的第一天起,他就開始喋喋不休地抱怨,“修理這活兒太髒了,瞧瞧我身上弄的,”“真累呀,我簡直討厭死這份工作了……”每天,奎爾都是在抱怨和不滿的情緒中度過。他認為自己在受煎熬,在像奴隸一樣賣苦力。因此,奎爾每時每刻都窺視著師傅的眼神與行動,稍有空隙,他便偷懶耍滑,應付手中的工作。

轉眼幾年過去了,當時與奎爾一同進廠的三個工友,各自憑著精湛的手藝,或另謀高就,或被公司送進大學進修,獨有奎爾,仍舊在抱怨聲中做他討厭的修理工。

抱怨的最大受害者就是自己。在現實世界中,有太多人雖然受過很好的教育,並且才華橫溢,但在公司裏卻長期得不到提升,主要是因為他們不願意自我反省,總是懷疑環境,對工作抱怨不休。

工作中時常表現出這樣的情況:一項任務交代下來後,如果上司不追問,結果十有八九會不了了之;有些事情,如果上司不跟蹤落實,就很難有令人滿意的反饋;還有的人麵對工作常常隻會睜大眼睛,滿臉狐疑地反問上司:“怎樣做?(這事我不知道啊?)”

抱怨的人很少積極想辦法去解決問題,認為主動獨立完成工作不是自己的責任,卻將訴苦和抱怨視為理所當然。

還有不少人自命清高、眼高手低。他們動輒感到被老板盤剝、替別人賣命打工,是別人賺錢的工具,因而在思想上產生了嚴重的抵觸情緒,聰明才智沒有用來思考如何十全十美做好上級交給的工作,而是整日抱怨,把大好的光陰和大把精力,在蹉跎中白白浪費掉了。

這一現象,在一些剛走出校園進入社會的人身上尤為突出。他們總對自己抱有很高的期望,認為以自己的學識和才幹,應該從事些體麵的工作,獲得重視。

但事實上剛剛跨入社會的年輕人,由於缺乏工作經驗,無法被委以重任,工作自然也不是他們所想象的那樣體麵。然而,當老板要求他去做應該負責的工作時,他就開始抱怨起來:“我被雇來不是要做這種活兒的。”“為什麼讓我做而不是別人?”對工作就喪失了起碼的責任心,不願意投入全部力量,敷衍塞責,得過且過,將工作做得粗陋不堪。長此以往,嘲弄、吹毛求疵、抱怨和批評的惡習,將他們卓越的才華和創造性的智慧悉數吞噬,使之根本無法獨立工作,成為沒有任何價值的員工。因此,一個人一旦被抱怨束縛,不盡心盡力,很難把工作做出色,以至於自毀前程。

不管走到哪裏,你都能發現許多才華橫溢的失業者。當你和這些失業者交流時,你會發現,這些人對原有工作充滿了抱怨、不滿和譴責。要麼就怪環境條件不夠好,要麼就怪老板有眼無珠、不識才,總之,牢騷一大堆,積怨滿天飛。殊不知這就是問題的關鍵,導致自己發展的道路越走越窄。他們與公司格格不入,變得不再有用,隻好被迫離開。

提及抱怨和責任,有位企業領導者一針見血地指出:“抱怨是失敗的一個借口,是逃避責任的理由。這樣的人沒有胸懷,很難擔當大任。”

如果你受雇於某個公司,就珍惜目前的工作,發誓對工作竭盡全力、主動負責把工作做出色!隻要你依然還是整體中的一員,就不要譴責它,不要傷害它,否則你隻會詆毀你的公司,同時也斷送了自己的前程。

驅除心中抱怨的“惡魔”

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一座寺院裏住著一位道行高深的住持,那位住持給寺院立下了一個特別的規矩:每到年底,寺裏的和尚都要麵對住持說兩個字。第一年年底,住持問新和尚最想說什麼,新和尚說“床硬”;第二年年底,住持又問新和尚心裏最想說什麼,新和尚說“食劣”;第三年年底,新和尚沒等住持提問,就說:“告辭。”住持望著新和尚的背影自言自語地說:“心中有魔,難成正果,可惜!可惜!”

住持所說的“魔”,就是新和尚心裏沒完沒了的抱怨。這個新和尚隻考慮自己要什麼,卻從來沒有想過別人給予了自己什麼。像新和尚這樣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些人這也看不慣,那也不如意,怨氣衝天,牢騷滿腹,總覺得別人欠自己的,社會欠自己的,從來感覺不到他人為自己的生活所做的一切,這種人心裏隻會產生抱怨,不會感恩。對生活懷有一顆感恩之心的人,即使遇上再大的災難,也能熬過去。感恩者遇上禍,禍也能變成福,而那些常常抱怨生活的人,即使遇上了福,福也會變成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