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小學教育程度的鄭裕彤後來擁有兩個名譽博士學位,這種名譽雖然與“捐款”有關係,但他擁有的專門知識足以令他成為“社會大學”的工商管理學博士了。
現在,世界知識在以幾何極數增長,一個人就算一生下來就開始閱讀,直到去世也不能讀完千萬分之一,更不要說掌握了。麵對這些鋪天蓋地的知識,你要做的就是盡可能去掌握你所從事行業的相關內容,並將它們運用到實踐中去。
不要斤斤計較利益得失
就像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緊密相連一樣,個人利益也與公司利益有著密切的關係。但很多人並不能從實質上認識這種關係,也不能把握好二者之間的界線。許多員工將這一界線劃分得清清楚楚,工作中就像例行公事一樣,一份報酬一份付出,沒有報酬決不付出。像這樣的人是很難忘我地為公司付出智慧和體力的,這樣的人也永遠不會將自己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聯係在一起。
越來越多的員工認為向公司“出售”自己的智力和體力,公司理所當然應該給自己發薪水,解決住房麵包等問題。在一個崇尚等價交換的商業社會中,這一切看起來是合情合理、天經地義的,但這又是一種極為短視的想法。因為在工作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對一個人的發展更為重要。
許多人被短期的利益蒙蔽了雙眼,看不清未來的道路,等到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再奮起直追時,已經浪費和錯過了最好的時機。對於那些年輕人來說,“在你們開始工作時,不要太多地考慮薪水問題!要注重工作本身給你帶來的價值——發展你們的技能,完善你們的人格品質……”
有一個普普通通的年輕人是一家酒店的老板,事業上相當成功。當問及他為什麼能取得這樣的成就時,年輕人講述了自己獲得別人賞識從而被提拔的傳奇經曆。
“還是在幾年前,我在一家路邊的小旅館做臨時工,自己都看不到未來有什麼發展。在一個寒冷的冬天,天色已經很晚了,我正打算關門的時候進來一對老夫妻。他們正為找不到住處而苦惱,可很不湊巧,我們的店也客滿了。看到這兩個老人家又困又乏的樣子,我實在不忍心把他們趕出去,就把我的鋪位讓給了他們,自己在大廳搭了一個地鋪。第二天早上他們堅持要付房費給我,我拒絕了,因為覺得這不過是舉手之勞。那對老夫妻臨走時對我說:‘年輕人,我們相信你有足夠的能力去做一家大酒店的老板。’我當時隻是厚道地笑了笑,以為他們隻是在說客氣話。可沒想到過了一年,那對老夫婦從紐約寄來了一封信還有一張機票。他們告訴我,他們專門建了一座大酒店,希望我來經營並負責管理。”
這個年輕人就是因為沒有斤斤計較那一夜的房費,才使自己得到了這個寶貴的機會。
喜歡斤斤計較的人開始隻是為了個人的小利益“精打細算”,當這種行為變成一種習慣時,他就會處處為利益斤斤計較,使自己變得狹隘自私。這不但會給公司和老板帶來損失和危害,還會使自己的創造力和責任心被扼殺。
《聖經》上說:“助人即是助己。”如果計較得太多,會花費你很多的時間與精力。相反,如果不那麼計較,多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會使你從那些競爭者中脫穎而出。你的客戶、老板還有同事都會看重你、信賴你,你就可以獲得更多的機會。因為你種下的是助人的種子,結出的就會是甜美的果實,使你成為最終的受益者。
付出多少就會得到多少是一個很基本的社會規律,但也許你付出了很多卻遲遲沒有收到回報,此時不要灰心,隻要堅持下去你就會得到回報,有時候它甚至會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現。
很多普通的人都會想:“公司和老板為我做了什麼,要我這樣付出?”而那些有遠見卓識的人則想:“我能為公司和老板做些什麼呢?”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會認為——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分給的任務,使自己的工作與薪水相抵就可以了。但要想獲得成功,這是不夠的,隻有付出越多才能收獲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