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朱嘯虎:創業趕上了好時候(3 / 3)

《新民周刊》:從您投的這些項目看,基本都屬於高頻、剛需的類型。

朱嘯虎:相對來說,投資人確實更喜歡高頻的項目,因為這種項目能夠做成比較大的平台,用戶黏度非常高,前期花再多的錢去補貼都行,獲取了用戶,以後持續會發生交易,生命周期價值會很高。

《新民周刊》:目前比較流行的獲取用戶模式,是給補貼。如果停止補貼,用戶會不會驟減?

朱嘯虎:這是個核心問題。對O2O項目來說,因為很多消費習慣是新的,需要去教育用戶,用一定的補貼讓用戶體驗,所以花錢獲取用戶沒問題。但把補貼降下去之後,如果留不住用戶,就說明這個模式不成立。去年很多O2O拿到了錢,但無法真正做起來,就是這個問題。

所以早期投資是不容易的,我們前3個月,每個星期都會和他們碰一下,看數據是否健康,能否證明商業模式成立。“回家吃飯”本身解決的是一個很痛的點。一開始我們一頓飯花10塊錢補貼,看重複購買率、購買頻次怎樣,發現這個數據非常正常;再把補貼停掉,觀察用戶留存,發現用戶照樣會來。再後麵我們就非常有信心去推廣了。

《新民周刊》:你們一般多長時間就能知道一家公司模式成不成立?

朱嘯虎:互聯網投資有個很可怕的地方,6個月就知道這個事行不行。

“全民創業”是個泡沫

《新民周刊》:您剛才也提到去年很多O2O拿到了錢,其實這股創業熱已經裹挾了我們身邊很多的人。全民創業,益處大家都知道,能夠解決就業、拉動消費等等。但如果我們更理性地看待這股熱潮,您認為會存在哪些問題?

朱嘯虎:我覺得全民創業是個泡沫,確實是不值得鼓勵的。我們做過統計的,從2005年到去年年底,這10年間從拿到A輪到最終可以到美國上市的,中國每年就兩到三家公司,美國的數字是4家。這就說明去年拿到天使投資的上萬家公司,拿到A輪的上千家公司,大部分商業模式是不成立的,靠補貼才“看起來很美”。

而且中國在任何一個細分領域裏麵,最後都是贏家通吃,不像美國細分領域,生態鏈每一個環節裏都有創業公司可以活下去。所以在中國大部分創業公司會被通吃掉,最後能成功的企業家很少。

泡沫破裂以後,首先創業者會很受傷害,心態能不能調整回來,都是個問題。其次是對員工的傷害。我們看到太多的案例,他們從原來5萬塊錢的月薪,降到2萬,再降到1萬,心理落差很大,對新工作也是很不情願地去做,這些年輕人就這樣被毀掉了。

《新民周刊》:我遇到不少創業者,在原來的公司做得不爽,感覺自己做老板可能會更爽一點;或者是看到創業這麼火,心一熱就出來了。您認為這些心態的問題在哪裏?

朱嘯虎:其實當老板很不容易,名義上是老板,實際上都是為下麵員工服務。員工的工資、房租,這些成本也非常高。所以現在的創業者更犯不了錯。你必須想得非常明白才能創業,犯一次錯誤,天使投資的錢就沒有了,天使也不會繼續支持你了,這是很可怕的。

《新民周刊》:您和滴滴打車的創始人程維談了半小時就決定投資了。您認為程維這樣的創業者,他強在哪裏?

朱嘯虎:在去滴滴之前,我們已經幾乎把所有的公司都看了一遍了,發現都不行,滴滴是最後一家。談的時候,發現程維已經把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想得很清楚了,所以談了半個小時就基本定下來了。

《新民周刊》:去年投資非常熱,您預計接下去會怎樣?

朱嘯虎:中國互聯網投資三年一個周期。去年非常火,投資人很衝動,今年開始冷,明年會更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