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行吧,記者?
環球
作者:王碧穎
2015年4月20日,美國紐約,《紐約時報》自由攝影師Daniel Berehulak因報道非洲埃博拉危機獲得專題攝影獎。
也許沒有什麼比這更諷刺的了:這一邊,普利策大獎剛頒給了默默無聞的地方小報,媒體正驚歎、祝賀;那一邊,卻曝出獲獎報道的主筆人,已因為薪資問題早早地離開了記者一行,轉投公關懷抱。
這也讓《普利策獲獎人因生活所迫轉行公關》這則新聞,代替本應鼓舞人心的《2015年普利策獎公布》,一躍成為各大媒體頭條,畢竟,這實在讓太多記者扼腕歎息——曾幾何時,記者這份職業,成了“虛有榮譽、難以為生”的行當?
小報獲大獎,記者卻轉行
相比同樣獲獎的《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來說,《每日微風》真的是一份太不起眼的小報。在普利策獎公布之前,沒有人能預料到今年的地方新聞報道獎會被這份6.3萬發行量,隻有7位記者的報紙拿下,即使他們的報道曾讓一名學區主管離職、或是已獲得過另一項新聞報道獎。
《每日微風》編輯部坐落於加州托蘭斯,該報刊由前藥劑師S.D. Barkle創辦於1894年,於2006年成為洛杉磯新聞報刊集團的一員。本次獲獎的報道是由記者Rob Kuznia、Rebecca Kimitch和Frank Suraci完成的關於當地高中學區腐敗現象的報道。這一場調查最初源於記者Rob Kuznia一條簡單的教育條線新聞,隨後在記者Rebecca Kimitch和編輯Frank Suraci的共同努力下,該報成功挖掘學區管理員的薪酬記錄,前後進行50多篇追蹤報道,並最終迫使貪腐的學區主管離職。同時,該係列報道還促成加利福尼亞州政府重新修改相關法律以填補漏洞。
普利策委員會在評語中強調其為“發人深省的報紙網站”,它是小報,但而其在評審最後階段的競爭對手是《芝加哥論壇報》和《塔爾薩世界》。《每日微風》的確讓人看到了地方報紙的力量與紙媒的影響力,但同時也讓大家看到了紙媒的落寞。
直到普利策新聞獎名單公布後,人們才發現,發起並主導著這份金牌報道的記者Rob Kuznia早已在半年前離職,甚至離開了他從事多年的新聞行業,轉而成為南加州大學大屠殺基金會的公關部門工作人員。而當記者問起他原因時,居然是因為記者工作薪水太低,無法支付房租,導致Kuznia隻好另謀他路。
獲得今年普利策獎的《每日微風》記者Rob Kuznia。
根據Rob Kuznia的個人主頁及USC網站報道,他在2013年開始著手調查高中學區主管Jose Fernandez的貪汙問題,並最終查證該主管年薪離譜地高達63.3萬美元。Kuznia的調查最終引起了FBI和洛杉磯政府對此事的調查取證,成功扳倒了這隻“大老虎”。此外,這一係列報道,也讓Kuznia於3月17日贏得了Scripps Howard基金全國新聞獎,而這一獎項的獲得者向來都是普利策新聞獎的預備生。
Kuznia曾說,他從未期望能獲獎,畢竟他的競爭者們有許多一線大報,但是他相信他的獲獎會讓大家知道記者的力量。“這提醒著我社區報道的重要性,以及媒體對於社會的意義。如果沒有人看著這個社會,誰知道會發生什麼呢?”
可即使是這樣,他依舊選擇了離開。在普利策新聞獎名單出來之後,便有美國記者已經采訪了Kuznia,他承認不再身為記者的心痛和懊悔,但他說薪資實在微薄,以致他無法支付在洛杉磯地區的房租,所以轉向了公關行業。獲得了新聞界最高榮譽的記者卻因為覺得紙媒行業太難維持生計而轉行,還有什麼比這更打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