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喝咖啡是一種創業範兒(2 / 3)

即便租金相對便宜,扣除裝修、水電、租金、人工、活動組織成本,直到2014年春節,IC咖啡才首次實現收支平衡。“由於我們後來又擴招了新員工,咖啡館本身還是處於虧損階段。”據悉,IC咖啡有6名成員專職負責創業沙龍講座的策劃、溝通、合作、推廣、宣傳等工作。

與其說是創業咖啡館,老胡更喜歡把IC咖啡定義成“科技俱樂部”:“我們是為了創業,咖啡隻是道具。IC咖啡以科技為特色,產業鏈內的人交流碰撞後,有一些產生了火花,火花到創業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我們還會幫助企業融資,尋找上遊供應商及下遊客戶,找各種技術專家來解決各種技術難題。”

從2012年5月開業到2014年4月,IC咖啡除了餐飲團隊外隻有一個全職的微博微信專員,所以沒有係統計算過究竟有多少創業項目落地。“但我估計有50多家電子信息產業的創業公司從這裏走出。”老胡透露,IC 咖啡提供專業的產業鏈整合、宣傳策劃、項目對接、方案優化、創業培訓、苗圃孵化等服務,當創業者有了好創意,他們會到這裏尋找投資人;當創業者有了好產品,他們會到這裏開發布會;當創業者有了好的商業模式,他們會到這裏做推廣。2014年,IC咖啡開展了300場左右沙龍活動,其中大約有100場是IC咖啡獨自承辦,緊扣芯片、硬件和創業這三大元素。

IC咖啡在2015年有了飛躍發展。

一方麵,在國家鼓勵大眾創業的大背景下,浦東科委在IC咖啡邊上租了300平方米的場地作為“創業苗圃”,交給IC咖啡管理。“苗圃是孵化器的更早期階段。現在是政府購買服務,我們有考核壓力,例如每年有多少創業團隊從這裏走出去成立公司。”據悉,上海目前約有60個創業苗圃,每年進入的項目在1000-1500個左右,近50%能夠成長為公司。

另一方麵,IC咖啡啟動全麵擴張戰略——在北京中關村的IC咖啡從2015年1月開始營業,由100位高科技老總高管眾籌成立;深圳的IC咖啡即將在6月開張,合肥和武漢兩地的IC咖啡處於籌建階段。

此外,IC咖啡和美國矽穀以及新加坡也有孵化器合作。這也符合老胡當年對IC咖啡的規劃:“我們要把全球高科技城市串起來,企業或個人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調動全球資源來解決。”

24小時營業的創業咖啡館

上海第一家互聯網創業主題咖啡館“愛塔咖啡”早已歇業,當年的投資人之一王俊幹脆另起爐灶,2014年辭職後和另外20個股東在五角場開了一家24小時營業的創業咖啡館——IPO Club。麵對記者,王俊表示自己現在是“天時地利人和”——政府鼓勵創業、創智天地給的租金相對低廉;咖啡館所在地曾是北京創業咖啡館“必幫”原先的上海站所在地,此前早已積累了一定創業者的人氣;除了3名餐飲人員,另外有5個小夥伴全職跟著他打拚,IPO Club在上海創業圈已經頗有聲望。

王俊不太想提愛塔咖啡的往事,感慨當年大家的股東都沒有全職做這個,所以才會以失敗告終。王俊最開始想做一個iOS開發者沙龍,那時杭州的貝塔咖啡和北京的3W咖啡已經小有名氣,王俊和朋友們幹脆就提出開個“愛塔咖啡”,“愛塔”就是“@”,與互聯網創業十分契合。“我當時想了這個名字,Logo都做好了。”

之後,王俊和創業夥伴一起出資100萬,聘請一位CEO陳虎專職來運營。“我們所有股東和陳虎前後開了6次會,當時覺得他和我們的想法沒辦法契合,所以股東們決定撤資。”最終,陳虎“單飛”,2011年將咖啡館開了起來,名字用的仍舊是前股東注冊的“愛塔咖啡”。不過由於資金短缺、運營不善等原因,第二個愛塔咖啡也沒有逃過關閉的噩運。

王俊沒有放棄開一家創業咖啡館的念頭。2013年,他找來了20個股東,一起投了300萬,自己是大股東,地址就選在錦嘉路88號,和大學路交界,這裏是楊浦區唯一允許跨門營業的場所,西餐廳和咖啡館比比皆是,創智天地特意將此地打造成“開放的客廳”。這裏周邊聚集有複旦大學等知名高校、IBM等世界500強企業,和浦東張江遙相呼應,創業氛圍濃厚,初步構建了上海的創業生態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