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咖啡是一種創業範兒
封麵報道
作者:金姬
到創業咖啡館喝咖啡,已經成為許多創業者和投資人的習慣。伴著咖啡的香味,空氣裏彌漫著一股濃烈的憧憬與混沌,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走進來的是創業者還是投資人,是千裏馬還是伯樂。
創業咖啡館起源於美國——很多草根創業者為了提高效率、節約成本,往往帶一台筆記本電腦就在家附近的咖啡館裏工作,頭腦風暴或項目洽談等事項一並解決。從2009年資深互聯網人士白鴉創辦的貝塔咖啡在杭州開張至今,中國內地陸陸續續湧現了近300家創業咖啡,從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到杭州、成都、武漢、蘇州和昆明,不斷蔓延,卻也相繼“死”了一大批。
中國創業咖啡聯盟表示,創業咖啡館麵臨的最大難題是盈利;由於缺乏經驗、規製不完善等原因,不少咖啡館操作失當。根據該聯盟對國內近50家創業咖啡館的調研,盈利比例不超過10%,盈虧平衡的約30%,剩下60%仍處於現金流虧損狀態。
以咖啡文化濃鬱的上海為例,雖然全城有4500多家咖啡館,但現存的創業咖啡館隻有4家,曾經紅極一時的愛塔咖啡、微咖和必幫咖啡上海站都已倒閉,這與北京中關村附近的車庫咖啡、3W咖啡、必幫咖啡、千尋咖啡、貝塔咖啡、Binggo咖啡和Founder’s Coffee等創業咖啡館的火熱形成鮮明對比。
左:淩晨三點,來自東莞的小張趴在布滿數據線的桌上睡著了。 右:中關村創業大街,黑馬咖啡內的路演活動技術拍賣。
根據《新民周刊》調查,上海目前營業的創業咖啡館主要是2012年創立於浦東張江的IC咖啡、2013年創立於楊浦五角場的IPO Club和普陀區的612星球,以及2014年創立於莫幹山路的Undefine。而2013年7月歇業的微咖可能將在5月底於靜安區“複活”。這些創業咖啡館側重點各不相同,但都起到了創業孵化器的作用。
對於如今的上海創業者而言,不是在喝咖啡,就是在去咖啡館的路上。
垂直於芯片產業鏈的咖啡館
作為上海存活最久的科技創業咖啡館,坐落於張江高科技園區的IC咖啡隻做和IC(集成電路)與電子硬件相關的產業鏈內容,這也讓它不同於國內多數注重互聯網項目的創業咖啡館。
4月下旬的一個下午,當記者推開張江傳奇廣場三樓IC咖啡的玻璃門時,200多平方米的場地裏大概有十幾名客人,清一色的中青年,如同理科生的同學會。咖啡館內放著錄像機和投影儀,牆上貼著喬布斯、摩爾、基爾比等電子領域專家的照片,給人一種高校走廊的感覺。當記者提出要見一見IC咖啡共同發起人胡運旺時,服務員指著麵前的那些客人說:“他們也都等著見老胡呢!”在等待的過程中,記者點了杯拿鐵,30元,用白色馬克杯裝的,味道還不錯,但也沒什麼特別。
中關村創業大街,黑馬咖啡內的路演活動技術拍賣。
IC咖啡館裏以科技人為主,人們來這兒不是為了喝咖啡,因為樓下沿街就有星巴克,而爬上三樓到這裏坐坐,就是希望和咖啡館裏的其他科技人偶遇,尋找各種商機,還有各種創新創業與投資的機會。
左:車庫咖啡的插座總是充滿著各種充電器。
右:北京車庫咖啡,800 多平米,五十多張桌子,是北京甚至全中國知名的創業聖地。
不一會兒,捧著自家咖啡馬克杯的老胡出現在記者麵前,講述了IC咖啡館3年來的成長和不易。老胡在芯片電子行業做了14年的人才服務,發現以芯片為主的高科技產業在中國相對落後。“從IC到電子硬件到IT產業鏈是割裂的,所以想要建一個據點讓大家經常見見麵。”老胡的這一想法得到了很多人的相應,“IC咖啡館成立的初衷就是做圈子,參與者都是和芯片、硬件、軟件或投資相關的人。”
位於浦東新區的張江高科技園區是國內集成電路產業最集中、綜合水平最高的地方。IC咖啡館選址在張江地鐵站外的傳奇廣場,這裏曾是張江最繁華的商業區,但自從2010年2號線地鐵站改為地下後,傳奇廣場的人氣就大不如前了。
“我2012年2月來簽租房合同的時候,三樓已經閑置了好幾個月了,連物業都提醒我可能會做不下去。”老胡回憶,最初有8個人參與發起,每個人出2萬,老胡因為工作時間相對自由就多在咖啡館上投入一些精力。“等到我們2012年5月正式開張的時候,發起人大概有50多個,現在已經是116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