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當創業熱血遭遇商務成本(2 / 3)

為起步階段的企業“量身定做”的創業園區,服務往往要比一般寫字樓細膩。

在園區的公共區域,擺著一張醒目的紅木八仙桌和幾張紅木椅,還有幾套藤製桌椅,周圍點綴著一些盆栽,布置上顯然動了心思。江仁俊介紹,這裏方便創業者接待訪客、洽談業務。“創業者租的辦公室都比較小,在裏麵談生意給人的感覺不好,有個公共空間就氣派多了,又有前台幫你泡咖啡,人家馬上感覺你這個公司是有實力的。”

這個體會和自己的創業經曆有關。十年前,他的保潔公司租了個四五十平方米的門麵房,隔成三塊,前麵談生意,中間放保潔設備,後麵讓工人住。有一次他爭取到一家荷蘭超市的單子,對方上門考察時恰好老板不在,工人把辦公桌拚在一起正在打牌,客戶一看轉身就走了。

目前上海的孵化器超過100多家,江寧創業園隻是其中一例。全市“在孵”的企業超過6000家,服務企業達到10000多家。對於還未注冊公司的創業團隊,全市有59個創業苗圃提供服務,每年進入的項目在1000-1500個左右。

個性化定製

隨著“愣頭青”成長為合格的商業人才,企業通過各種渠道獲得融資,擁有穩定的現金流,創業者有資本按自己的需求選擇合適的辦公場所。各種商業性質的創業園區在城市裏蓬勃崛起,以更靈活的出租方式吸引創業者入駐。

SOHO在複興廣場建造的3Q創業園就是其一。陽光落地窗和北歐沙發構成了時尚的公共區域,工作時間一些人在咖啡吧聊天,享用免費提供的咖啡和紅茶。辦公區域分割為大小不等的玻璃房,創業團隊互不幹擾地工作,也能看到鄰居在做什麼。有人經過走道時,挨個和玻璃房裏的熟人打招呼。

矽穀氛圍的創業園區很對海歸創業者的胃口,“拎包入駐”成為一大賣點。

“我每天穿同一套衣服,因為不想花時間做決定選哪一套穿。”範淩說。他每天要做很多企業決定,所以不想再考慮辦公室采買什麼桌子,刷什麼顏色塗料,喜歡一切都打點好的園區。而鄰居都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有時哈佛校友活動在這裏舉行,提升了園區的附加值。

創業園區一般會采取比傳統寫字樓更靈活的收租模式。比如按工位而不是按麵積收費,公共會議室按小時收費。因為創業團隊人員增減很快,可能這個月拿到風投,下個月就要擴充一倍的人手,固定麵積的辦公室就不夠用了。

另外短租也是一大特點,相比傳統辦公樓簽一年租約,付三押一,創業園區可以按周付租,沒有任何押金,這樣企業不必將大筆資金壓在房租上。而網上預約、網上付費的透明性,也很合“互聯網+”企業的基因。

創業園區的聚合效應是不少創業者看中的“軟件”。在“足記”駐紮的上海創客中心,很多創業團隊就是衝著這裏的豐富社交而來。

“大家經常會一起午餐,聊聊各自的商業模式,研究一下成功的範本,如何去尋找自己業務的‘爆點’。”李紫娟說,她是“生意專家”的媒體公關,生意專家專為實體商戶提供一站式管理、營銷軟件。

很多時候,這樣的閑聊就會深化為業務上的合作。比如每周四園區會有一場分享會,由一個創業團隊給大家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故事,介紹產品和理念。有一次一家谘詢公司主講,主題是企業如何做用戶調研。“當時‘生意專家’的用戶調研工作遇到一些難題,對方專業的建議讓我們獲益匪淺,分享會結束,我們又深入交流,最後兩個團隊合作完成了一次有效的用戶調研。”

這樣的“邂逅”在創業園區很普遍,但如果在傳統的甲級寫字樓辦公,很可能對門那家公司做什麼的都不清楚。不同企業的員工之間不會交流,在公共洗手間遇到也是零對白,更不用說業務上的深度合作。

“你在外麵也能找到滿足需求的公司,但在同一個物理空間創業的團隊之間會有深入的理解,大家是同一種基因,他們了解你要什麼,能提供更合適的服務。”李紫娟說。

企業願意為這樣的“化學反應”付出更高的成本。“生意專家”團隊有15人,每個工位月租金在1380元,月租金總共在20000多元,包括一定時間的公共會議室使用。而上海甲級寫字樓全市平均日租金8.63元/平方米。地標建築恒隆廣場日租金在10元/平方米左右,60平方米左右的辦公室月租金在18000元左右。橫向比較來看,創業園區的租金並不便宜,但創業者更看中寬鬆、開放的環境。“風投也喜歡去創業園區找項目。”

在印陶看來,房租隻是創業成本中很小的一塊,而創業者聚合所帶來的價值更大。“一個合格的PHP工程師月薪水2.5萬-3萬,平麵設計1.5萬,產品經理5萬-6萬,房租和人力成本比又算什麼?錢不是省出來的,要花對地方。”

他認為,選對社交屬性契合的辦公空間很重要。“一個辦公空間裏要有平衡的創業團隊,有些做硬件,有些做軟件,互相可以合作,又不會存在競爭。其次,團隊之間要有階梯,如果聚集的都是剛大學畢業的創業團隊,很熱血,但互相沒什麼成功經驗可以汲取。草根創業團隊要和成功的、有穩定現金流的團隊在一起,會成長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