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當創業熱血遭遇商務成本(3 / 3)

追求生活與工作一致

很多創客來到上海會發現,關於這個城市的一些傳統觀念正在改變。

上海通常被認為氛圍保守,缺少創客。但李紫娟並不認為,“創業者有多少是本地人?北京、深圳創業者也是來自其他地方。因為本地人在一個地方有幾代人的積累,生活相對安逸,風險偏好比較低,所以創業的一般都是‘新移民’。難道‘新移民’一到上海就都變保守了?”

“生意專家”創立於新疆,創始人郭銳技術出身,當用戶數量突破3萬,郭銳發現新疆技術人才匱乏,已經很難支撐生意專家這樣的運營性平台發展,2013年創始團隊把企業遷到上海,認識不少誌同道合的創客。

印陶也覺得,這裏並不缺乏創業的激情和衝勁。他接觸的很多創業者原先收入不菲,辭職創業的機會成本很高。“有幾個合作夥伴就是在創業活動上聊上的,覺得投緣,彼此理念一致,就放棄一切後路來創業。其實前後加起來聊了不到40分鍾。”

上海另一個公認的創業瓶頸是各種配套人才少。“足記”創始人楊柳曾感歎,在上海貼了半天啟事招不到一個合適的PHP工程師,在中關村轉一圈能碰上好幾個。

但範淩看來,“未飽和”的狀態卻也是上海的優勢。

“在一個創業氛圍很濃的城市,最初你會覺得很興奮,很多技術人才,很多風投,很多創業論壇和活動,甚至很多掮客。但之後你就會覺得頭疼,因為太浮躁了,對於想安心做產品的公司來說紛擾太多。”

有企業感歎,在中關村的創業咖啡館一坐,周圍男男女女都在談創業,動輒幾億,能人多,忽悠也多。探討的不是怎麼做好產品,而是如何融資、做高企業估值等資本運作的技巧性話題。

創業的日子充滿酸甜苦辣。

範淩今年把公司搬到了上海,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這裏可以專心於技術研發,優化產品,不用花很多時間應付各種人。

和上海的創業團隊聊天,你經常會收到審慎的提醒,這個項目我們正在進行中,還沒有值得分享成果,所以你先不要寫,等我們做完善了再報道。甚至有些團隊會因為媒體拜訪太多而投訴所在的創業園區。這樣的低調和專注,在其他城市幾乎是不可想象的事。

上海是一個商務成本高企的地方,但範淩覺得,其實在這裏你有很多選擇。“在別的城市,高端辦公區域周邊的一切消費都很高端,房租吃飯買東西都很貴,但上海高端業態附近總會有實惠親民的消費選擇。”

範淩在新天地附近的SOHO複興廣場上班,加班到深夜,出門走幾步就能吃碗餛飩或蘭州拉麵果腹,若去湘菜館小撮一頓人均50元,口味地道。印陶在江寧路的創業空間,抬眼可見中信泰富和梅龍鎮,他喜歡加班結束和同事在附近吃個烤串。上海還有很多創業者出沒的“深夜食堂”。在這個城市,再高大上的商務區,拐兩條街就是飄著粢飯香味的煙火人間。

雖然周邊翠湖天地的房價已經漲到每平方米十幾萬,但創業者並不擔心在這裏無法立足,四通八達的地鐵可以將散居於各處的同事運到辦公室。即便住在二線區域,一公裏也可以找到三五家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

“宜居”成為創業者做選擇時的另一個重要指標。相比創業飽和的城市,每天為堵車和汙染頭疼,創業者更願意在適合生存的城市。“我不但是個企業創立者,也是個孩子爸,肯定希望家人生活在環境比較好的城市,孩子可以健康成長。”範淩說。

創業者不是遷徙的候鳥,選擇一個地方發展企業,就是選擇了未來幾年十幾年生活的環境,這十幾年在創業者的個人人生中很可能是成家立業的階段,“實現工作和生活的一致性”顯得很重要。

越來越多在上海的創客受惠於地方的創業補貼,但期待更對胃口的幫助。比方說和直接給錢相比,創業者更期待間接而持續地補助。“讓創業者零成本或低成本租辦公室,但限定在某個創業園區,企業會覺得未必合適,希望選擇自己中意的創業地點。如果改成補貼創業公司員工的住房成本,就能幫創客對抗大城市的高房租。”範淩說。此外,縮短個稅退稅優惠的審批時間,政府評獎過程更公開透明等等,也在企業的心願單前列。

另一些創業者則建議,一些政府投資或大學運營的創業園區,負責人未必有創業經驗,不知道怎麼去運行。而最好的創業園區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一些核心創業團隊聚集在一起,慢慢地形成規模。所以政府背景的創業園區最好引進市場化的管理方,如果創業空間的管理方本身就是創業出身,就會知道創業者的需求,服務會更細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