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當創業熱血遭遇商務成本(1 / 3)

當創業熱血遭遇商務成本

封麵報道

作者:任蕙蘭

當下年輕人辭職最充分的理由,很可能是“世界那麼大,我想去闖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2015年注定會是打上“創業”標簽的一年。而在一座商務成本高企的城市,是做一個安靜的打工者,還是用創新去博弈資本,這是一個令許多人無比糾結的問題。

低成本孵化

居高不下的商務成本很容易打消人們的創業熱情,對於初創企業來說,首當其衝就是辦公樓租金。根據高緯環球對2014年寫字樓市場的統計,北京CBD寫字樓年平均租金在104美元/平方英尺(約0.093平方米),上海陸家嘴在96美元/平方英尺,而香港CBD地區達到184美元/平方英尺。

不過一些創業者的實際感受是,第一步並沒有那麼難。

“特讚”創始人範淩剛回國準備創業時,五六個人的創始團隊天天泡咖啡館“上班”。每人帶個筆記本,點杯咖啡,一坐下就開始“頭腦風暴”。

範淩是建築學專業出身,分別在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大學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並在中央美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過,創業團隊裏大部分的人曾是他的學生。

在泡咖啡館的時光裏,大家決定做一款互聯網工具,幫助設計師、美術編輯等創意階層對接科技企業的需求,為企業提供UIUX、VI等形象設計。

時間久了他們成為咖啡館的熟臉,店長會調侃,“又來上班了?今天還隻點一杯咖啡?”範淩就再多加幾塊蛋糕。“旁邊一桌是另一個創業團隊,也泡了好長時間。”咖啡館辦公階段持續了一個月。

在“特讚”團隊盤踞咖啡館時,“一米好地”房產眾籌的小夥伴們聚在創始人印陶家裏辦公。印陶出身投行,他想用眾籌的方式“創造符合80後、90後生活方式的空間”,先通過互聯網平台找到一群核心用戶,大家一起參與把某個特定的場地打造成理想的辦公場所,投資者就成為這個空間的實際使用者。

“創業初始狀態對辦公場所的需求,就是一個大家坐在一起開會的地方,在家裏連咖啡錢也省了。”“一米好地”在募到天使輪風投後,搬到一個聯合辦公空間。

咖啡館、私人場所都是創業項目產生的溫床,另一些項目則會在政府投資的“創業苗圃”孵化。而當想法和靈感轉化為實踐,創始團隊注冊了公司,就會搬到一些有政府支持的創業過渡型辦公空間,一般而言租金低廉,辦公區域設置靈活,提供適合創業公司的配套服務。

靜安區江寧創業園區就是這樣一個創業空間。它在同樂坊占據一棟兩層辦公樓,周邊雲集著一些成熟的設計公司和媒體。園區被分割為三十多間大小不等的辦公室,最小的隻能放四張辦公桌,大的可以容納十來人,80%已被出租。入駐的多是廣告、設計以及互聯網企業。

靜安區江寧路街道社區服務辦公室沈主任介紹,這裏由江寧路街道委托一家民非組織負責日常運營,並且以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貼補園區的水電、綠化和裝修費用。

園區裏的創業者多是拿自有資金啟動,尚未獲得風投垂青,注冊資金在5萬-10萬元左右,所以租金仍是不小的壓力。江寧創業園的日租金在5.5元/平方米,在寸土寸金的靜安區不算高。也有企業在初創期會選擇張江、閔行、閘北等區域的創業園區,價格更低,日租金還不到1元/平方米。

“創業過程中我學到一點,要善於利用政府的補貼。”鮑振宇說。他開辦了一家體育健身俱樂部,為企業策劃運動會和其他拓展活動。

運營半年以上、有社保記錄的企業,注冊就能獲得一筆1萬-3萬元的開業補貼。企業按照員工數量還能得到人保局補貼,包括每人600元/月社保補貼,以及每年5000元的房貼。“如果企業有五六個人,每年的房貼就可以抵半年租金。”

潘石屹針對創客開發出“玻璃房”。

靜安江寧創業園區管理方負責人江仁俊認為,這些補貼雖然不算很多,但很可能在關鍵時候扶企業一把。2003年他開辦了一家保潔公司,拿到一筆5萬元政府擔保的低息貸款,3.5萬付首付買了輛金杯車,1萬元拍了個滬牌,有了車就能拉著工人和設備上門為企業提供保潔服務,一下子擴大了業務量。

除了政府補貼之外,對創業者的另一個吸引力來自園區的配套服務。

很多創業者剛畢業或工作了三五年,基本是“愣頭青”,不知道有哪些政府補貼可以去申請,甚至不知道該怎麼注冊公司、辦稅務證。

“工商、稅務部門定期會來園區宣講政策,關於怎麼辦企業,怎麼拿補貼。有時沒趕上講座,園區也專門有人幫我們免費代辦,隻要自己準備好材料,簽字就行。”鮑振宇說。運動教練出身的鮑振宇坦言,企業管理運營不是他的強項,有問題經常會找管理方搞定。

“打個比方,這裏的企業還在幼兒園階段,幾個行政小姑娘就像是他們的保姆,大到申請人保、退稅,小到訂外賣,這些事情都要管。”江仁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