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聖與外王的哲學意義(2 / 3)

在對外競爭的策略上,“化敵為友”、“合縱連橫”無疑是十分有利、有效的競爭策略。西方國家也學習和吸收了中國的“內和”與“外爭”的傳統文化中的精髓。波音公司和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的合並便是一個成功的典範。波音公司民用航空實力較強,但其主要競爭對手空中客車公司在民用航空事業上也占半壁江山,為了同空中客車公司競爭,波音公司和麥道公司果斷合並,從而形成了雙方的優勢互補,大大增強了波音公司實力。給歐洲空中客車公司造成巨大壓力,為自己創造了極為有利的市場地位。由此可見,波音和麥道公司的“和”是為了更好地同空中客車公司的“爭”。

華商們強調以“內和”促“外爭”,但同時“外爭”也可以促成“內和”。任何一個組織,都可以充分利用“外爭”來達成“內和”。壓力越大、動力越大,內部的“和”力也就越大。比如,抗戰時期著名的民生航運公司,在麵對長江航運激烈競爭的情勢下,其負責人盧作孚便以“民生精神”來凝聚每一位員工,從而使民生公司上至總經理,下至普通員工都自覺地把自己的前途命運、生死榮辱同民生公司,同民族的前途命運、存亡榮辱聯係在一起,上下一心,齊心協力。正是這種麵對巨大“外爭”壓力之下的“內和”,保證了民生公司的生存與發展,保證了我國民族航運業的存在和發展。

在強調“外和”促“內爭”的過程中,我們同時也強調“內爭”促“內和”。在一個企業、單位內部,適當的競爭不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十分有益的。它有利於合理配置人力和財力資源,有利於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有利於克服懶惰思想,消除不求上進觀念。將競爭置於事物的發展變化之中,競而不爭、爭而不害。比如,日本本田汽車公司,在日本國內共有五大銷售係統,五大係統雖同出於一家公司,但每個係統銷售的牌子由各特約銷售店自行確定,所以各係統在本田公司內部就有相互競爭關係。一個本田公司的銷售員說:我跑外銷汽車時,碰到的競爭對手,大都是本田係統的銷售員。但各經銷係統之間,仍舊保持很好的橫向聯係,互通信息。當顧客到某一經銷店想購買不是該店所銷售的牌子汽車時,這家銷售店就會與銷售該牌子的其他本田係統特約銷售店聯係。可見,他們競爭中不忘協作、配合,他們牢記:“不能把買賣讓給我們競爭的公司去做。”“內和”是“內爭”的前提,而且,“內爭”可以更好地保證“內和”的實現。因此,鬆下幸之助說:“事業的成功,首在人和”,“公司上下能不能團結一致,往目標上努力,形成良好競爭,是企業成功與失敗的關鍵。”

■以誠發家的富豪

泰國華商丘細見就是一位以誠實發家的富豪。丘細見,1911年出生於廣東豐順縣,幼年時隨母親移居泰國,初居北柳府,後遷居曼穀。由於家境貧困,他沒有讀多少書便到社會謀生。開始時他在奇香釀酒廠當童工,由於他表現努力和機靈,得到年長的職工和師傅的喜愛,大家都樂意教他學習有關釀酒技術。他本人也十分虛心,耐心聽取長輩教導,所以進步很快。三兩年時間後,他成為一個工作熟練的工人。老板破格起用他為正式員工,不久又把他提拔為車間負責人,他的工資收入也逐步增多了。坦誠的丘細見沒有忘恩負義,也沒有見異思遷,一直在奇香酒廠供職。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燃及了東南亞,對這地區的工商業打擊很大,不少廠家關門停業。奇香酒廠也未能幸免,大多數職工都散夥另謀出路了。在這種情形下,丘細見於戰後與朋友合夥,自辦酒廠。

丘細見創辦的酒廠取名為源香隆酒廠。盡管他竭盡了20多年打工的積蓄作為資本,再加上合夥朋友的部分資金投入,總的資本還是極有限的。所以,源香隆酒廠創業之初是間很小的廠,隻有20多名臨時工,丘細見既是總經理、技術員,又是一員工人,他從早至晚與全廠員工戰鬥在車間。他每天總是比其他員工到得早,又是最晚離開工廠,這有利於檢查開工前的準備和收工時對產品及設備、廠房的檢驗。

丘細見早就是一位釀酒的內行了,而且在奇香釀酒廠的長期工作期間,結識了許多商界和政界人士,他憑著友善誠實待人的態度,贏得了大家的信賴,也有力地幫助了他的“外爭”。經過幾年的經營後,他取得了泰國北大年、布吉、龍仔厝、素攀、佛統等府的釀酒權及政府兩家酒廠在泰北內地的代理權。泰國政府對煙酒商品實行專控生產,獲得這些地區的酒類生產經營權,無疑給丘細見帶來巨大的利潤源泉了。

源香隆酒廠在丘細見的“內和”的經營管理下,迅速發展壯大。丘細見乘勢擴展源香隆的同時,先後又創設或與人合資開設了三廊冰廠、東方酒業有限公司、東方冰廠、東方糖業有限公司國際工程建築有限公司、泰商銀行、國際置業金融有限公司、沙幹沙他兆建築公司、丘細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AmarinPlaza等10多家公司,使其經營規模迅速擴大,財源廣進,很快成為泰國有名的富豪。

丘細見擁有的公司中,AmarinPlaza和丘細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已上市,其總市值為4.43億美元,其中丘細見家族占2.1億美元。現在,丘細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是泰國第四大經紀商,在泰國有很高知名度。

到1995年丘細見已84歲了,由於年事已高,他已把事業交由子女們主理了。據美國《福布斯》雜誌1994年公布的資料,丘細見家族現有的財富約4億美元。

總之,儒家提倡“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和而不流”、“內和外爭”的觀點在國際國內的企業組織管理活動中被實踐證明是有效的,而且對於我們今天的組織、企業領導者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意義,是現代人事管理和經營活動中最重要的協調謀略。

5.廣開商路,事業擴展

一個企業的發展與一個人的成長一樣,貴在自信、自立、自強,貴在對自己的自身素質及企業“內和”的把握程度;在自知的基礎上,膽魄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要素。放膽開商路,是華商創業中的第一步,走好這一步,將為自己事業的發展,提供一個重要的基礎。

對於華商來說,“內聖外王”這一理想人格應該是具體的。“內聖”是體,“外王”是用。“內聖”是以“外王”為目,“外王”是以“內聖”為根。沒有“內聖”,“外王”便沒有出發點;沒有“外王”,“內聖”也就沒有歸宿。因此,放膽開商路,是它們最具體現力的特征之一,是“外王”的最顯著的表現之一。

■鄧文福在開拓中求發展

鄧文福,是泰國仁和園醬園(YanWalYan)有限公司董事長,出生於1935年,祖籍廣東省開平市。

鄧文福酷愛體育運動,如果不是家庭需要他繼承父親的商業,他可能會成為一位傑出的運動員,盡管他已成為商業大亨,但他現在仍是泰國國家籃球總會主席,經常在繁忙而沉重的工作日子中,偷閑去做一些運動或參加一些體育公益活動,當然也慷慨解囊讚助一些體育事業。

鄧文福是在泰國曼穀出生和成長的,他的父親從開平來到泰國先從打工開始,後來自己開設醬油廠,醬油是一種製作考究的調味品,對外國人來說,它的製作辦法神秘莫測,但對於有悠久曆史的中國人,卻是家常便飯之事。有了這方麵的一般知識和技術後,找一間簡便的廠房,添置一個爐灶、一個鍋及一些缸子,購進一些大豆,即可進行醬油加工生產。醬油的質量高低,關鍵在發酵和味道的調配。鄧文福的父親就是靠這一手,辦起了仁和園醬園有限公司的。開始時,隻有一間幾十平方米的小廠房,後來發展成為一間有100多工人的中型醬油廠,仁和園這個名字在泰國有了一定的知名度。鄧文福自幼就在醬油的氣味熏陶下生活,他家裏生活在當時不算富裕,但尚可以支撐他讀完小學、中學。後來他父親積勞成疾,過早地去世了,鄧文福不得不中止了在學業上的深造,主持父親創辦的醬油廠。

鄧文福是勤勞而有開拓精神的人。他繼承父業後,不辭勞苦,親自在醬油廠內主持和指揮生產及銷售。經過一些時間的實踐,他覺得本廠的產品質量雖然不錯,但生產方式和設備是上百年的傳統產物,顯得與現代社會很不合拍,並且生產效率低。針對這個問題,他到國外去搞調查研究後,決定改用電腦控製醬油調味和發酵使產品質量保持了穩定,並能科學地表明其各種成份的含量,徹底改變了該產品傳統的靠人的眼、嘴、鼻評定質量標準辦法。如此舉措,很快使他的工廠產量及產品質量迅速提高,公司的營業額開始幾何級增長。

隨著生產能力的增加,鄧文福發覺泰國市場總是有限的,製約著他不斷擴大事業的希望。於是,他決心跳出這個製約圈,向國際市場開拓,把自己的醬油和各種調味品銷往世界各國,銷向華人以外的市場。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他除了把產品的味道和包裝改良成為適合外國人的需求外,還大力改進行銷策略,拓展市場。結果,很快打開了美國、加拿大和東南亞十多個國家的市場,使其營業額又倍數增長。

鄧文福的開拓精神不停留在先輩流傳下來的行業,他還瞄準機遇,在近10年大力開拓房地產業。現在,他以VCT房地產公司購進了200多塊土地,有些已開發成房產出售了。據美國《福布斯》雜誌1994年公布的資料,鄧文福的財富已逾6億美元。

■不畏失敗的毛宗宏

毛宗宏,美國BugleBoyIndustriesInc.的創始人,他開發“BugleBoy”牌子的服裝暢銷美國,遠銷五湖四海各地,成為名牌產品,年營業額達5億多美元。毛宗宏因開發和經營該產品而發財致富,成為海外華人傳頌的人物之一。據美國《福布斯》雜誌1994年公布的資料,毛宗宏在當年美國私人企業中榜列353位,若以華人資本企業論比,則排第三位,他擁有的財富逾2億美元。

毛宗宏,原籍上海,1938年出生於上海,1950年隨父母移居美國。毛宗宏的父親曾任國民黨空軍上將,在家庭環境的影響下,毛宗宏從幼養成勤奮好學作風。他到美國時隻有13歲,在美國繼續讀中學和大學。30歲時從Purdue大學獲得了電機工程學博士學位,然後才從美國東岸移居到美國西岸洛杉磯,開始在利頓工業(LittonIndustries)打工。經過兩年的打工,積累了少許資本,他決定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兩年的工作實踐,自行創業謀生。

毛宗宏開設的公司叫Macrodata,從事半導體的生產和經營。經過7年多的艱苦創業,Macrodata公司白手起家,發展成為一間有中等規模的公司,它的牌子也有了一定的聲譽。到1976年,毛宗宏希望開辟新的經營領域,決定將Macrodata半導體公司的控股權出售。經過一番談判後,有位買主接受了有關條件,買下該公司控股權。

塞翁失馬,焉知禍福。毛宗宏本希望出售股權套回資金,開拓更大的業務,但萬萬沒有想到,那買主得了Macrodata公司控股權後,控告毛宗宏隱瞞公司的200萬美元的虧蝕,申訴要求給予200萬美元的賠償。

毛宗宏突遭這樣重大的起訴,幾乎使他走投無路了。他出售的股權收入遠不及200萬美元,這無異於置他於死地。在此惡劣情形下,毛宗宏痛定思痛,決不向失敗投降,他請了律師與買主打官司。在美國發財確實是有機會的,因此有不少人經過一番奮鬥後成為億萬富豪。但是,在美國破產也是每個人可能會遇到的事。如做生意,對買賣合約條款稍有疏忽,打起官司來則會使你一敗塗地,傾家蕩產。哪怕不做生意,要是你家門前積雪結冰不及時打掃幹淨,萬一有人路過你門前摔倒致傷後,人家也會告你,你很可能會被法院判處賠償莫大的金額。

經過反複的申訴辯論,花了不少精神和錢財,毛宗宏的官司終於以85萬美元獲得庭外和解的結果。毛宗宏辛辛苦苦創業近10年,一下又回歸於兩手空空了。

毛宗宏當時的處境和心情可想而知,但他卻沒有因此氣餒。他想,俗語所講的“失敗是成功之母”,既有現實性又有啟迪性。日本摩托車大王車田宗一郎也說過:“回顧我的經營史,可以說是一係列失敗構成的。”他決心東山再起,重振旗鼓。

重新創業的毛宗宏不能重操電子業了,因為他出售Macrodata公司時已簽訂了不競爭協議。他隻好開展別的行業經營。經過一番目標的選擇後,他確定做紡織品入口生意。他沒有資本,就從介紹和代理入手,將亞洲地區廉價的紡織品介紹給美國批發商,從中獲取一些傭金。做了一年多,他與一位有騾布褲設計經驗的人合夥成立BuckarooInternational公司,開始推出BugleBoy品牌的騾布褲。但禍不單行,由於他對市場了解不深,加上推銷不力,其合夥公司很快就散夥了,失敗再一次打擊了毛宗宏。

毛宗宏這回清醒了,明白到做生意不能隻靠決心和毅力,還需要掌握熟練的營銷術。從此,他精心研究紡織品的技術和有關該產品的銷售規律,組織完善的銷售網絡。然後物色到有深厚製衣經驗的納西(VincentNesi)做合作者。結果,他生產經營BugleBoy騾布褲成功了。他現在擁有2000多名員工和2500個銷售點。

■王澄清善選目標市場

美國有位華人叫王澄清,祖籍江蘇省徐州。本世紀30年代就讀於清華大學,後來到美國留學,在麻省理工學院(MIT)攻讀畢業。王澄清聰明機敏,學習成績優異。畢業後從打工開始,後來與別人合夥辦公司,迅速走上了發家致富道路。現在,他是美國森美公司(U.S.SummitCorp.)的最大股東。據《福布斯》雜誌1994年評估的資料顯示,王澄清擁有的財富逾2億美元。

王澄清發跡的秘訣是什麼呢?概括起來說,是善於選擇目標。他在30年代末大學畢業後,自知自己沒有資本和經商的經驗,不好高騖遠,選擇從打工開始。在打工期間,他不怕艱苦,不嫌地位低下,在最基層崗位埋頭苦幹,細心地學習別人的經驗和注意市場調研。經過幾年後,他將節衣縮食積蓄的一點錢與幾位朋友創辦森美工業(SummitIndustrial),這時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46年了。

由於精於經濟研究,經過實踐鍛煉,王澄清形成一種敏銳的洞察力,懂得選擇何種產品和何地市場為自己的經營目標。如他洞察到當時東南亞地區經濟和技術比較落後,而那裏的資源卻又比較豐富。於是,他選定將美國的鋼材、火車頭、汽車等產品向這些地區推銷,而將當地的木材、橡膠、咖啡等運回美國銷售。沒有資本怎麼辦?他運用“代理銷售”辦法,從中收取一定的傭金。

目標市場、目標產品和實現目標辦法想好以後,最關鍵是選到目標合作者。王澄清經過“跑斷腿”(四處奔走找合作者、供貨者和購買者)、“磨破嘴”(遊說、推銷),終於找到原意委托其做代理銷售的廠商,如美國鋼鐵公司(USSteel)及通用汽車公司(GeneralMotor)等大財團同意王澄清的森美工業公司作為遠東地區的代理銷售者。這些大公司能夠委托森美工業公司作為代理銷售,主要考慮到王澄清和他的合作者吳人存、嚴保民、夏勤都均是有專業知識的人員,他們提供的推銷計劃很有說服力,再加上他們都是來自遠東的中國,對那裏市場和人緣比較了解。事實說明他的辦法很成功,其代理銷售的業務以幾何級數發展,很快就使他們發起來。

隨著財富的增加,王澄清自己進行投資經營了,並不斷擴大經營範圍,業績驕人,曾一度使森美工業公司成為美國最大的華資財團。

王澄清已年逾古稀,雖然現已成為億萬富豪,但他的調子很低,不願張揚自己。他的女兒王薇現已45歲,編輯出身,她後來向父親借了100萬美元,自創VeraWangBridalHouseLtd婚紗公司。經她一番努力,打開了局麵,她也走上發跡之路,被喻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傑出的婚紗設計師。

■劉文漢的商探致富

劉文漢,祖籍廣東省台山市,1915年出生於澳大利亞阿德萊德(Adelaide)。本世紀初,他父親因家境貧窮,被迫到海外謀生,他從香港登上一艘木船,漂流了6個多月才抵達澳大利亞。本來他想到那裏淘金的,結果成了泡影,不得不做雜工為生,後來當小販。劉文漢是在父親的奔波生活中出生和長大的。

19歲時的劉文漢,決心回祖國接受教育,在嶺南大學經濟係畢業後,自己到香港去創業。經過一輪的打工生活,他於1939年自行經商,可是,不久日本侵占香港,他的小商店關了門,以後,幾經波折,到60年代起才走上發跡之路,一舉成為香港的“假發大王”,財富猛增。

劉文漢的發跡是善用商探術的結果。所謂商探術,即探索有關經營的信息。在科技日新月異和競爭激烈的當今,信息是企業經營決策的重要依據。凡擁有一定信息的企業皆可受益,因此信息的爭奪日趨激烈化,折射了產品中所含的物質與信息比,也可表述為材料與知識比,後者日趨重於前者。也就是說,憑信息和知識可生產出低耗、高質、優效的產品,其中的投入與產出比,可達幾十倍、上百倍。

60年代初,劉文漢為尋找企業機會,到美國考察。一天在餐館裏無意中聽見兩位美國人談假發生意,覺得很陌生,他專心傾聽他們的談話。就這樣,劉文漢獲得了一則重要的信息,成為他走上發跡的機會。

付了餐費,劉文漢到市場去考察假發,結果發現在美國很多商店都有出售假發,並注意到不少人在購買,每頂假發數百美元。

劉文漢立即趕回香港,決心抓住假發正在美國興盛的時機,在九龍工業區設廠加工假發。果然十分成功,訂單如雪片般飛來,不到10年時間,劉文漢的財富猛增至上億美元。劉文漢的成功關鍵在兩方麵,一是產品適應了風行的時尚,正如大眾所知的,美國的時尚對西方世界影響較大,假發在60年代初流行美國,不到一年時間,歐洲、澳洲等地也流行了,故假發需求量極大;二是有充足的假發原料保證。中國大陸人口數億之多,梳落和剪下的頭發多得很,而且價錢便宜。劉文漢怎麼會不發財呢?

70年代起,假發已過時,劉文漢通過考察,獲悉澳洲葡萄酒市場大,他即赴澳洲生產,又賺了大錢。

6.應對強手,勇者必勝

企業要想發展,免不了競爭。既然是競爭,就免不了麵對強手。麵對強手敢於挑戰,不後退,這是華商“外王”和“外爭”的過人的膽魄之體現。畢竟機遇總是處在最前沿。“狹路相逢勇者勝”!

人生發展就是:敢於應對一切強勁的對手,奮鬥“廝殺”向前。這也是“外王”的具體體現,人生如戰場,競爭不可避免。“人定勝天”從實踐上告訴我們這是一種必然。隻要敢字當頭,成功也就在其中了。

華商們認為,企業在競爭過程應該“主動進攻”。麵對強大的競爭對手,主動進攻不應是盲目的,而應具備“知此知彼”,或有駕馭機遇等能力和策略的條件,方可最終贏得成功。

■知己知彼成大業

從市場經濟規律來看,市場需要競爭推動,因此,對於華商的市場營銷活動來說,總存在著如何處理競爭關係問題。華商要在競爭中獲勝,就必了解強大的對手。

李光隆,1936年出生於廣東省潮陽縣成田簡樸村,年幼喪父,家庭生活不佳,高中畢業後不能繼續深造,1956年隻身赴泰國謀生。

兩手空空的李光隆剛到泰國時,是從打工開始其創業生涯的,30多年後,他成為泰國知名的華爾街金融證券有限公司的董事長。據《福布斯》雜誌資料,估計李光隆到1994年的財富已達4億美元。李光隆的發跡,貴在他有知己知彼的本領。

《孫子·謀攻篇》有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己而知彼,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從這段話可以看到,認識環境和了解他人都很重要,認識自己也同樣重要,隻知彼不知己或隻知己不知彼都不好,隻有知彼知己,才能獲全勝。還應該明白,所謂知己,不僅要知長處的己,還要知道短處的己。企業經營者由於自己的知識、才幹、氣質、作風的弱點,也會引起決策的失誤,經營的失敗。因此,企業決策者要自覺地認識、控製和克服自己的缺點和短處,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揚長避短,才是成功之路。

李光隆深諳“知己知彼”的大義,他初到泰國時,明白到自己既沒有資本,又沒有專業知識,不能好高騖遠。但他自己也心中有數,自己有一定的文化知識,身強力壯,更有刻苦耐勞的意誌。據此,他選擇從打工開始,在一間專業知識不強的五金廠當工人。他勤奮學習,賣力工作,獲得了一定的報酬。數年後,他將節衣縮食省下的一點錢,開始經營自己的小生意。他自知自己資本不多,不可經營本金投入大的和資金周轉慢的生意,隻好選擇本金投放少和資金回籠快的產品經營。開始時從事茶葉零售,後來逐步經營小工具、汽車零件,繼而往房地產及抵押公司業務推進,直至經營財務公司及外彙業務。這些循序漸進的經營,均是量力而行和視市場情況而定,由於李光隆的每一項經營活動能“知己知彼”,所以獲得了意料的成功,他的資本逐步變得雄厚了。

70年代後期,憑著自己20多年的商海經驗,李光隆看到證券有發展前景,於是加入了泰國華爾街金融公司。“雛鳳清於老鳳聲”,李光隆雖然是初涉履足金融界,但由於他善於觀察和思考,能讓主觀認識與客觀條件相切合,再加上管理得法,華爾街金融公司在他的主持下,業務蒸蒸日上。80年代中泰國曾出現過金融風暴,很多金融公司虧損乃至倒閉,但華爾街金融公司卻一枝獨秀,由於華爾街金融公司的證券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業績,1992年該公司上市了。

■它石破玉立牆基

所謂“它石攻玉”術,是指善於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和事物,轉換局勢,爭取主動,實現既定目標。在經營中,一個人或一個企業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市場的力量是無限的。借用市場的力量是多方麵的,借得好,經營效果很大。諸如開發產品和市場,引入產品專利和技術轉讓,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借名牌產品聲譽和跨國大公司的銷售渠道聯合營銷,合資合作經營等等,不一而足,可謂它石攻玉。利用它石攻玉成功者之眾,舉不勝舉。

呂誌和就是其中一例。呂誌和祖籍廣東省新會市,1929年出生。1937年隨父親呂金銓到香港謀生,呂誌和僅讀到初中,因香港淪陷,被迫輟學,跟隨父親做製衣生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年輕的呂誌和雄心勃勃,決心自己創業。他曾經做過食品店,後來亦做過汽車代售店。

到了50年代末,呂誌和認真反思了自己的創業曆程,總結出自己未有一種獨具優勢的行業和經營策略。於是,他深入進行市場調查研究,最終找到了自己發展的目標和策略,名曰“它石攻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