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聖與外王的哲學意義(3 / 3)

呂誌和對“它石攻玉”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他在市場調查研究中發現,從60年代起,香港經濟開始迅速發展,建築業日益蓬勃。他想,建築的發展必然帶來對砂石需求增多,自己可以在石頭方麵做文章。他來自廣東,對廣東豐富的石礦十分了解。於是,決定成立嘉華公司,專門從事建築石頭的經營。他除了在九龍安達臣道開設石礦場外,在深圳烏石古、廣州黃陂、珠海外伶仃島等地投資辦石場,使到每天石塊源源不斷地運至香港,滿足了當地建築迅猛發展的需要。呂誌和的腰包從此張開,錢財也源源不斷地流進,真是“它石攻玉”了。

嘉華公司後來辦成集團,於1987年上市了。隨著自己集團的上市而資本更增多之機,呂誌和開展多元經營,如混凝土管筒的製造及其他建築材料的製造等。同時,他又利用自己在經營石料及各種建築材料而建立的各種商業關係,開展對房地產和酒店的投資。現在,他控股的酒店有香港海景假日酒店、吉隆坡仕德福等五家。據估計,他現有的財富逾11億美元。

■駕馭機遇與挑戰術

李文正,祖籍福建省青田江口新墩鄉,1929年出生。在家鄉讀完中學後,曾到南京大學深造,後來到了印度尼西亞謀生。由於他善於駕馭機遇,迎接挑戰,用他的話說:“你應該登上一匹好馬,去捕捉另一匹更好的馬。”他經過30年左右的奮鬥,成為一個腰纏萬貫的巨富。據《福布斯》雜誌1994年公布的資料,現在的李文正擁有的財富超過12億美元,他是今天印尼力寶集團(LippoGroup)的主席。

50年代初,李文正生活在印尼東爪哇的農村,靠務農為生。胸懷大誌的他,不甘心於農村生活,1956年決意到首都雅加達去闖世界。經過一番“踏破鐵鞋無覓處”的辛酸曆程,終於在一間自行車行找到一份差事,由於他是個有文化的人,加上他聰明能幹,在工作中注意觀察和思考,並廣交朋友,使他的商場知識和經驗迅速增廣。

為了實現自己創業的宏願,李文正不怕苦和累,一直在尋覓機遇。他堅信挑戰就是機遇這一說法。他知道挑戰並不是一個裝飾之詞,而是很有分量的事實,自己必須真正承受各種挑戰,才有機會迎來機遇。現實環境對於每個人都是挑戰,如果能在自己麵對的現實中找出機遇,這個人就找到了成功之門。他想到《三國演義》的關雲長,有過許許多多的挑戰,但他能一一麵對現實,才有了機遇,成就了他的英勇忠義的美名……

關雲長為了忠於舊主和兄弟之情,辭了曹操去找劉備。一路上他受到鐵嶺關、洛陽城等守將的阻攔,尤其是在黃河邊古城下被張飛逼迫,又被大將蔡陽追趕。這一路過關斬將,關羽若不把那些守將的阻攔看成挑戰,一吆喝就退卻,那麼對他也不會有什麼影響,因為曹丞相給他的富貴也依然不會少。然而,關羽就是要把那些人的阻攔視作挑戰。有了挑戰,他才會拚命廝殺,一路應戰,一路勝利,完成了過五關斬六將、過黃河斬蔡陽的光輝曆程。關雲長一生麵臨各種挑戰,給他造就了各種機遇,使他創下了許多輝煌戰績。

李文正如關羽那樣麵對生活的挑戰,在多年的打工生涯中終於迎來了機遇。1960年一天,一位與他結識的銀行負責人請求他幫助籌集20萬美元,以便解決其業務之急。李文正了解到這位基麥克默朗銀行老板已到了倒閉邊緣了,確實急不可待。但李文正自己幾乎是一無所有,要他找20萬美元談何容易!此事一下使李文正陷入了深沉的思考。20萬美元是一個重大挑戰,但又是一個創業的重大機遇。三思之後,他當機立斷,決定接受這一挑戰。

為了籌集到這20萬美元,李文正通過打工時建立的各方麵人際關係,並把自己準備接辦銀行的想法逐一告訴這些關係人,遊說他們入股。李文正是福建籍華人,他遊說的對象集中於福建籍華人中最有錢的人。大家看到李文正的聰明能幹,加上他為人誠實,不少人都願意抽出些錢入股。就這樣,他很快籌集到20萬美元,成為這家銀行的董事。

李文正雖然成為銀行的董事了。但他對銀行業務卻是一點也不懂。善動腦筋的他,從此虛心學習,除了請教別人外,自己每晚閱讀有關金融的書籍,很快就掌握了這方麵的知識。有了知識和經驗後,他開始設法使基麥克默朗銀行恢複生機。果然,3年後該銀行獲得了巨額利潤。

李文正嚐到了初結之果,信心更足了。1963年,他接收了即將倒閉的布安那銀行。他對該銀行進行了整頓,使之成為以雅加達紡織、稻米、大豆、玉米等行業為服務對象的銀行,精心組織,周到服務,很快贏得了大家的信譽。該銀行不久扭虧為盈,並且盈利與日俱增。自此之後,李文正的事業突飛猛進,聲譽鵲起。1971年,他擔任了泛印銀行的總裁,1975年又經營了中亞銀行(BankofCentralAsia)。中亞銀行與泛印銀行相比,是小巫見大巫了。後者的資產是前者的33倍,存款是前者的100倍。但是,經過李文正的有效經營,到80年代中期,中亞銀行便成為東南亞最大的銀行之一,在印尼的私人銀行中則名列第一。

在業務發展過程中,李文正與印尼首富林紹良有著各種合作,進入90年代後,林紹良家族調整各項投資事業股權比例,從李文正手上購回了中亞銀行的大部分股權。從此,李文正在這家銀行持股不多了。在互惠條件下,林紹良也把本身與李文正合作的力寶集團股權轉讓給李文正,使李文正集中力量經營力寶集團。力寶集團主要經營金融、保險、租賃、證券、房地產、製造業及谘詢等業務,年營業額20多億美元。

李文正近年又迎接新的挑戰。一方麵向娛樂業進軍;另一方麵向國際推進。1993年,他與新加坡的威威(WywyGroup)集團在力寶城設立消閑娛樂中心。不久又與新加坡豐隆集團的城市發展(CityDevelopmentLtd)合作,在雅加達郊區興建海底世界。在香港控製的上市公司有6家,在美國開展了房地產及基本建設投資。力寶集團的國際業務投資已達10億美元了。

今天的力寶集團擁有超過100家公司,其中在印尼有6家上市公司,整個集團的總資產超過20億美元。李文正奮鬥了30多年,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的挑戰,贏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成功機遇,終於成為一名超級富豪。

7.見機出擊,搶占商機

企業發展過程中的機遇,善抓者即是成功者,不善抓者即是失敗者。所以,華商總是麵對這種事實,他們知道,即使隻爭到“一分之差”的優勢,也終身無憾。

見機出擊、別出心裁、出奇製勝,是市場的競爭之道。華商的“內聖”使其的實力作為事業發展的手段儲備。有了這種“儲備”,機遇就是一種最強大的力量。體現“外王”的見機出擊,就可使自得到巨大的物質回報。

企業處在發展階段的“待命期”最重要的是儲備實力,它是企業隨機性發展的最主要任務、前進的杠杆和成功的前提。

自己便設法強化自己去努力,把力量運用到極至。

■妙算“因機而變”的謀略

李明冶,祖籍福建省,1941年出生於馬來西亞,1959年赴澳大利亞留學,在悉尼大學攻讀土木工程。畢業後回馬來西亞一家工廠工作。數年後他又轉回澳洲謀生,幾經轉折,因機而變,終於以白手起家,成為一位億萬富豪。

李明冶走上發跡之路,靠的是“因機而變”術。所謂“因機而變”,語出《投筆膚談·家計第二》:“夫兵不貴分,分則力寡。兵不貴遠,遠則勢疏。是不惟寡弱在我,而強眾在敵也,雖我眾,亦防敵之乘我也。苟能審勢而行,因機而變,則敵亦焉能乘我哉!”因機而變的意思是: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來采取相適應的方案和行動方式。這種策略應用得當,亦屬致勝上策。謀略可謂無處不在,並且影響人們辦事的成功與失敗。謀略不僅是事件發生之前的精心設計、縝密圖謀之作,同時也是事件發展過程的實際運作與執行之據。因此,經商與作戰一樣,製定奇謀妙略是十分必要的。但又須明白,有了謀略雖可明晰前進大方向,卻不一定能達到預期目的。因為,地有山川河流,峰回路轉;天有不測風雲,陰晴旱雨;市有興旺衰滯,瞬息萬變。謀略在於圖成功避失敗,為了趨成避敗,設計與圖謀必須具有相應的眼光和態度,它可以以不變應萬變,亦可以隨機應變,其關鍵在於“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李明冶步入創業之初,是在一家工廠任職,該工廠是加工橡膠的。他在工作之中,刻苦研究,與幾位同僚合作研究出一種提煉橡膠的新方法。他認識到其價值,意識到這是自己開始創業的“墊基石”。於是他決定出售這一知識專利,他個人分得60萬馬元。這是一筆不小的資本,他開始借此發展自己的業務。

說實在的,如果李明冶不是在這家橡膠加工廠工作,靠所學的土木工程,是不可能研究出橡膠的新提煉法的。他相機而變,沒有當書呆子,麵對現實,研非所學,結果出了業績。同時,他也不滿足於這一成就,而把第一個成功作為“千裏之行始於足下”的第一步墊足石。他用這筆錢收購了馬來亞的一家陷入財政困難的公司,即NationalDevelopmentAndFinanceCorp.。李明冶心理十分明白,該公司因財務困難而急於低價拋售,它的前景還是好的,因此他相機行事,除了將自己的幾十萬馬元全部投入外,還籌借了一些錢來收購。數年後,泛電集團肯出高價收購該公司,李明冶又當機立斷,轉售給泛電集團,這一舉賺了7000萬馬元。此時,李明冶已是一個小富翁了。

因曾在澳大利亞讀書,李明冶對澳洲有較深入的了解和認識,覺得在那裏更有自己的發展機會,於是在1984年移民到澳洲,在那裏創立了輝煌澳洲(SunshineAustralia)。他雖然有了點資本,但在經營中常常顯得捉襟見肘,因資本有限而做不了大生意。於是,他又相機而變,經過一番艱苦的工作,拉攏了澳大利亞的英資基金公司吉懋(GartmoreFundManagers)加入創辦股東。這樣,他的公司在經營運作上有了充足的資金周轉了,從而開始一連串的收購活動。他先後投資於EnaconPrintronic、WormaldInternational等公司,其業務不斷壯大,收入增多。

隨著業務的發展,李明冶發覺香港的地產業有利可圖,他又在香港收購兆安地產和新昌地產兩家空殼公司上市,把它們分別易名為聯合集團與聯合地產,從中大舉投資香港股市和地產。到1992年,李明冶在香港的聯合集團已發展到有7家上市公司。當年下半年,他估售百樂門印刷、亞洲證券與東榮鋼鐵,從中套現1.2億美元。1993年,他進一步減持三泰實業股權,其目的又是一個相機行事計劃,因他瞄準中國大陸當時沸沸揚揚的地產熱市場。

為了提升公司的形象,李明冶於1993年引進一批名流出任董事局非執行董事,他本人亦辭任聯合集團主席。另外,把他兒子李成輝安排在公司任職非執行董事,1993年成為執行董事。李成輝在澳大利亞悉尼大學法律係畢業,對股票證券有一定研究。經過一番重組後,聯合集團的業務上升,到1994年3月底,其市值為3.9億美元。

■伍氏家族“十麵出兵”法

伍氏家族指泰國泰華農民銀行(ThaiFarmersBank)的創辦人的家族。這個家族的祖籍廣東省梅縣鬆口溪南鄉。第一代伍淼源於本世紀初由梅縣到了泰國,從打工開始,逐步到自己開設小商店,經營林業及大米,賺了一些錢。到第二代伍佐南時,該家族事業擴展至金融保險業。至第三、第四代,才形成龐大的財團。現在,伍氏家族的財富估計超過30億美元,是泰國屈指可數的幾位大富豪之一。

伍氏家族的發跡曆程,很明顯地表現出一個“十麵出兵”策略特點。所謂“十麵出兵”策略,是一種主動出擊,做鷹犬獵食、蜜蜂尋花采粉式的行商辦法,這種策略是攻擊型的,不是守株待兔型。根據這種策略的理念認識,市場是搶占的,要無孔不入。首先是多種渠道,貨暢其流,極度提高市場占有率和覆蓋率。這叫全麵營銷策略。其次,對於不同特點產品(服務),要輔以有效的分銷策略,選擇適當通道和手段,使其分別達到最終的目標。

從第一代開始,伍氏家族就能針對泰國的市場特點,從創業那天起,瞄準市場的需求,以市場需求引導自己的經營,伍淼源先做雜貨小店,後來又經營林業,稍後再經營大米。這種能不斷滿足市場需求的生意,必然可以賺錢。

伍氏家族第二代伍佐南,發現金融和保險業有市場需求,他自知資本不足辦不起銀行,就以辦銀莊形式開展這方麵業務,為其今後發展積累資本和經驗。第二代在鞏固和發展長輩的事業的同時,開拓了保險業和金融的初級階段。到第三代,則完成了泰華農民銀行的創辦和發展曆程。

到了伍氏的第四代伍捷樸,更是表現出“十麵出兵”的特點,他利用泰華農民銀行的信譽及伍氏家族集團的形象,把該銀行的支行開設在泰國的各城市鄉鎮。使其金融業務不斷擴大。另外,又把保險業延擴至人壽保險。更大的動作是投資房地產和辦實業,現在,該家族參與了暹羅水泥廠、瑪叻沙隆釀酒廠、湄南堆棧及多間酒店的投資。而該家族持有的洛士利(Loxley)集團在1993年又上市,成為重要的藍籌股之一。到1994年止,伍氏家族所控製的上市公司,總市值超過80億美元。

■莊氏兄弟乘間取利術

莊氏兄弟指莊育民和莊育燦,他們的祖父輩移民到泰國謀生,到他們已是第三代,他們祖籍是廣東省潮汕地區或是別的地方,說法不一。

莊氏兄弟現在是泰國裕益(Univest)集團的負責人,在香港和泰國有兩家上市公司,是與卜蜂集團合股的。莊氏兄弟以經營房地產致富。現在以裕益地產、VistaRealty專司房地產業務。由於經營得法,莊氏兄弟財富猛增。據《福布斯》雜誌估計,其財富約有14億美元。

莊氏經營房地產手法高明,巧妙地運用乘間取利法,獲得了甚豐的利潤。所謂乘間取利法是出自《草廬經略·遊兵》,其中有說:“遊兵者,謂其兵無定在也。必士果銳而騎超捷,將勇悍而善應變,時而東乎時而西,時而出乎時而入;敵怒而迎,我引而退;敵倦而息,我臨而攏;擊其左複擊其右,擊其前複擊其後;擊其懈馳而無備,包卒難救;抄其穀食,焚其積聚,卻其輜重,襲其要城,取其別營,絕其便道;或朝或暮,伺敵之隙,乘間取利,飄忽迅速,莫可蹤跡。”

乘間取利,即趁敵人薄弱、疏忽的地方,從中取得利益。

房地產業是行熱門經營業務。眾所周知的,在經濟社會的發展進程中,會不斷出現這樣那樣的熱點。市場是經濟社會的晴雨表,任何熱點在市場上都會得到及時反映,呈現出需求的熱潮。這種熱潮往往表現出需求者多、購買力強、數量大,是企業經營發展的機遇,善於經營的人抓住這機遇可獲大利,如果不善於經營者,可能會因此造成嚴重虧蝕。原因是凡為成潮的產品經濟,正如潮水一般,既有高潮,亦有低潮。經營者如滑板衝浪者,能掌著浪潮的高與低,則可駕輕就熟,獲得成功。否則要被浪潮衝倒。

莊氏兄弟在房地產經營中,善於選擇時間、地點和市道的變化,確定自己的購入與拋出業務。他們總是在市場最疲軟之時購入,在市場最旺盛時拋出自己的物業。這兩者的價格反差是非常之大的,這反差恰恰就是其利潤的表現。在經營房地產過程中,他們還十分注重地點的間差,其原則是“寧買市內一爛地。不買遠郊一幢樓”。原因是遠離城市的房地產價格是賣不了好價的。

■乘勢發跡術:站在巨人肩臂上

丁家駿是泰國華人,現年已86歲了,祖籍廣東省豐順縣湯坑。他1952年從我國移居泰國,白手起家,創立“泰油貿易公司”,經過幾十年的有效經營,丁家駿發家致富了,據有關報刊公布的資料,他現在擁有的財產約有3億美元。

丁家駿的發跡經曆可謂漫長卻又簡短。所謂漫長,可追溯到其曾祖父那一代。他的曾祖父丁日昌是清代名臣,丁家駿共有12個兄弟姐妹,他排第五,出生於東莞太平鎮。出生在這樣的家境,使他有機會在豐順、汕頭、新加坡等地讀書,畢業後曾在新加坡牙直利洋行供職。後來,他回到中國,在石油貿易公司工作,後又任廣州及香港亞細亞火水公司業務經理。在抗日戰爭期間,亦曾在軍事委員會中美合作所任中校聯絡官。戰後在廣州開辦豐順行,經營石油業,曾任廣州煤油公司理事長。以上各種經曆和廣泛接觸,使其積累了豐富的經商經驗和交往關係。

丁家駿發跡經曆所謂簡短是指他1952年移居泰國後的一段創業過程。他到泰國後白手起家,自己設立一間名為“泰油貿易有限公司”,他沒有多少資本,隻好做代理業務。就是靠代理業務作為立足點,自己走上了創業發跡之道。丁家駿的發跡訣竅在於乘勢借勢,“站在巨人肩膀上”再攀高峰。

剛到泰國,丁家駿不但資本甚微,而且人生地不熟,怎麼辦?萬事起頭難。經過反複的思考後,他決定從自己的潛力找起點。他的潛力在於其經曆。移居泰國前,他與石油業的T商有過較多的交往。他千方百計與這些老關係搭上聯係,終於獲得了美國鍾標(賓賽)潤滑油及西雅圖巴達油精公司產品在泰國的代理銷售權。

正如大眾所知,上述兩種產品出自世界著名企業,且是名牌產品,丁家駿拿到了它們的代理銷售權,無疑是“站在巨人肩膀上”了,可見,他確有一手巧著乘勢的本事。當然,上述兩家公司亦非盲目愚蠢之輩,其決策者同意給丁家駿代理權基於兩個原因:一是當時它們尚未打開泰國市場,極需要有人代其開路;二是丁家駿曾經多年從事石油、煤油的經營。這樣,兩者各有所需,促成了丁家駿走上發跡之道。

丁家駿獲得了代理權後,不辭勞苦四處推銷,憑借他以往的經驗,迅速打開了銷路,銷量與日俱增。美國鍾標及西雅圖公司十分滿意丁家駿的業績,不久又將香港的代理銷售權授予他。此時,丁家駿的收入滾滾而來,積累了不少資本。

“善戰者,求之於勢。”這是《孫子兵法》的一種策略。所謂勢者,形勢、氣勢。孫子還說:“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大意說,高明的指揮官作戰,猶如在八千尺的高山之巔轉動圓石,石圓則易移,山高則勢大。這是什麼勢?這是居高臨下,高屋建瓴之勢。

丁家駿在企業經營中善於造勢,利用大企業和名牌的高大形象之勢,搞自己的推銷和服務工作,使企業各方麵工作處於最佳狀態,形成如巨大的滾石,居於市場之巔的勢態,不動則已,動則勢不可擋。

經過30年左右的代理銷售,丁家駿已有了堅實的經營基礎和廣闊的銷售網絡,其勢已相當大了。1983年,他決定自己設立工廠生產潤滑油和油脂調和,結果旗開得勝,很快成為泰國最大的油脂供應廠商。

丁家駿的乘勢發跡術確是行之有效的,亦是商場較為成功的一種生意經。據美國有關機構的調查,在工商業界沒有任何依靠而初次獨立創業者,其失敗率達60%;然而依靠握有名牌的廠商,借乘其勢來開業的經營者,其失敗率隻有40%。丁家駿則是後者的成功例證。

■盯著目標:看風使舵經營術

丁謂是一位加拿大華人,是較年輕的企業家,1951年出生於上海,原籍福建省福州市。7歲時隨家移居香港,在香港讀完小學和中學後,到澳大利亞讀大學。兩年後再移遷到加拿大攻讀,在多倫多大學取得了電子工程學士和碩士學位,幾年後又考取了博士學位。可以說,丁謂是位學識淵博的知識分子。

到1982年,丁謂完成了學習後,與友人在多倫多開始從事商業經營活動,成立國際善美電子公司(InternationalSemi-TechMicroelectronics),運用其學習到的專業知識開創自己的事業。經過12年的有效經營,丁謂的業務飛速發展,財源滾滾而來。據《福布斯》雜誌介紹,到1994年為止,丁謂已擁有在加拿大上市的國際善美公司32%股權,另外持有善美環球公司的42%股權(該公司的市值為6.2億美元)。總的估計,丁謂的財富已約有12億美元。

丁謂為什麼能在短短的10來年一躍而成巨富呢?概括地說,是他善於運用“看風使舵”經營術。

所謂“看風使舵術”,即相機行事,隨機應變,絕不墨守成規,鐵板一塊。在經營活動中,美國管理學家魯斯·貝妮迪克特女士指出,隻有善於隨機應變者才能有成功的機會。她說:“日本人一旦選定某個行動方針卻未能達到目的時,決不固執己見。如果某一行動歸於失敗,他們就會把這一既定方針當做錯誤主張將其丟棄。日本人就是從不執拗地堅持失敗的方針,使其經營較多地獲得成功。”

確實,看風使舵是企業生存之本。丁謂深明此義,在他讀書時就能恰如其分地應用了。他讀完中學後,曾在澳洲讀大學。但他經過兩年的觀察後,覺得在澳洲不如在加拿大那樣易於施展拳腳,毅然轉學到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同時,他還看到當今社會的發展風向,是走向電子化電腦化。因此,他選讀電子工程學,並刻苦攻讀,學有所成,為今後事業開拓打下了堅實基礎。

1982年他開始創業,即“看風使舵”地確定從事電腦和電子產品的開發和經營。果然,他的業務隨風逐浪高,為其後來的發展積累了資金。3年後,丁謂發現北美電腦及電子行業競爭日趨激烈,不少廠家在高成本情況下以低價出售競爭。細察了這一風潮後,丁謂又及時使轉航舵,把自己的生產點轉移到成本較低的亞洲區去,在那裏設廠加工生產,並成立善美環球公司管理這裏的生產經營,從而使其成本比在加拿大生產降低了很多,提高了自己產品的競爭力,在別人麵臨困境之時,他卻一往無前,業務不斷擴大。

看風使舵要及時,更需要審時度勢,把握方向,才能準確無誤地達到航行目標。丁謂在電子和電腦行業已有相當規模之時,於1989年又發覺一股“風”潮,有些消費品工業由於成本增加,難以為繼,不得不停產或轉讓股權。眼光敏銳的丁謂,此時看到全球最大的縫紉機製造商勝家(Singer)要出售其股權,經過了解和市場分析後,覺得這是個“使舵”的機會,於是,他以12.75億港元收購了這家廠商,把它納入善美環球集團的電腦業銷售渠道,並對廠家的一些管理製度進行了適當的改革。由於勝家縫紉機是個名牌產品,在世界各地已有廣闊的銷售網絡,再加上善美環球的個人電腦分銷通道,所以丁謂一接手後,勝家就扭虧為盈了。

丁謂在“看風使舵”技巧方麵達到了駕輕就熟的境地,1992年和1993年他又分別收購了原是虧本的著名消費品製造廠商,如日本的山水電器公司(Sinsui)和德國的百福(G.M.Pfaff)縫紉機公司,他很快又將這些企業變為盈利的單位。正是這一手,丁謂的財富就驟聚起來了。1995年,丁謂看準了廣東東莞的彩色電視機顯像管廠擬轉讓股權,他又以數千萬美元取得了控股權,這將會有助於他進一步擴大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