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

宋·劉克莊

風標稚合對詞臣,映砌窺窗伴演綸。

忽發一枝深穀裏,似知茅屋有詩人。

由於唐朝曾在宮苑裏廣種紫花,開元初年又改中書省叫紫薇省,所以曆來詠紫薇花的詩詞都喜歡從這裏入手,把紫薇花和宮廷貴族生活聯係起來。另外,紫薇花那種豔麗的紫紅色,在微風中輕輕搖曳的豐姿,自然也容易使人聯想起體態婀娜的宮女和倜儻高雅的文士。這種構思,幾乎成了一種普遍的格局。劉克莊的這首小詩,開頭兩句也走這個路子。

大凡托物寄興的詩,往往賦予所詠之物以人的某種品格,而又要寫得不粘、不脫,空靈含蓄,才是高手。這首小詩以虛寫作為陪襯,先說紫薇花的風度儀容本該去陪伴那些禦前學士和機要大臣的。“映砌”,寫紫薇花明豔的色彩,輝映在階墀之間;“窺窗”,寫紫薇花輕倩的身影總在窗牖下徘徊,“演綸”,意思是掌握招令文書,研究製訂國策,這裏指朝廷重臣。“綸”,就是“絲綸”源出《禮記·緇衣》裏“五言如絲,其出如綸”這句話,“絲綸”就用來比喻帝王的詔令和朝廷的法度。

從這兩句詩所用的“對”、“窺”、“伴”這幾個詞以及詩句所構成的意境來仔細玩味,便會意識到這不單是在寫紫薇花,也是在寫人,寫的是有機緣去“對詞臣”、“伴演綸”的人,當然並沒有指實,而是泛寫;或者也說是寫出了一種時尚,一種環境,是作為陪襯的。

這首詩的主旨還在後兩句裏麵。第三句寫出“忽發一枝深穀裏”,就有些出人意表。恰似一個特寫鏡頭,映出在深穀裏獨自瀟酒地生長著的一枝微薇花。顯然,它和那些“對詞臣”、“伴演綸”的紫薇花們是不同的,為什麼偏要獨自生長在遠離塵囂的深穀裏呢?原來是“似知茅屋有詩人”,它是來作詩人的知音的!那麼,這枝紫薇便不單是有生命的,而且是有情意,有性格,雅尚深致,不同凡穀的了。末句點出詩眼,完成了寄托作者幽思的關鍵一筆,包含著很多弦外之音。前人論詞的作法時曾說:“一段意思,全在結句,斯為絕妙。”(張炎《詞源》)其實詩也同樣需要一個意蘊豐富的精妙結句的。

劉克莊是南宋末年重要的辛派詞人之一,他的仕途生涯也很不順利。在當建陽(在今福建省)縣令期間,曾因寫了一首詠落梅的詩,被人指為誹謗權貴,遭冷落了十年,到五十多歲才得賜同進士出身,做了大官。這首《紫薇》詩特意用對比的手法突出“深穀裏”的“一枝”,把它作為“茅屋”“詩人”的鏡中之像,就很微妙地表達了詩人在被投閑置散時孤芳自的心情。雖然表麵看來他對自己的處境滿不在乎,而字裏行間卻含有無盡的幽怨和期待,顯示出作者善於“煉意”的嫻熟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