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早已擬好了一份“寒假致家長書”,我教的是一年級,所以建議家長們給孩子買幾本拚音讀物,給孩子們講一些春節民間風俗,讓孩子們用自己的話寫幾句與過年有關的話,還鼓勵學生假期多多參加戶外活動等等。我覺得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讓他們在生活中長見識,比所謂的寒假作業更有價值。在給學生發“通知書”的時候,我同時把打印好的“寒假致家長書”發給了學生。不料放假後不斷有家長給我打電話,問我給學生布置了哪些寒假作業,我隻好再給家長解釋一遍我的設想,家長們似乎都很認同我的說法。

真正讓我意外的是,寒假結束後開學第一天,我問學生們:我說的你們都照著做了沒有?你猜學生們怎麼回答?簡直是異口同聲:“我媽給我買了寒假作業。”所以,我的建議算白忙活了,沒有一個學生做我布置的“寒假作業”。唉,我隻能感歎,家長們中應試教育的毒真是太深了,還在拿他們自己當年的經驗管教孩子。我苦笑一聲,心裏惦記著:孩子們過年辛苦並快樂著嗎?

河南唐河 馬長軍

又見發大米

春節前單位給員工發東北大米,人人歡天喜地。不由想起幾年前單位發大米的情形,有同事嘲諷發大米是“扶貧”,不屑於去拉,曰不夠打車錢。而今年,北京稍像樣的大米每斤都漲到4元以上,發大米便成了眾望所歸的福利。

20年前,逢年過節各國營單位發實物成風。從雞蛋到帶魚,從羊肉到飲料,從水果到洗發水,有的單位連大白菜都發。員工們歡歡喜喜地把這些實物帶回家去,感受著節日的富足。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開放,人們早已經習慣了吃飯成本占收入比率越來越低,逢年過節發實物的傳統也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發放現金或購物卡。多少年了,人們嘲笑韓國隆重的紅燒肉,日本昂貴的餃子,北京菜場上的五花肉便宜得讓韓國人羨慕不已。那會兒媒體宣傳:吃飯成本越低說明生活水平越高,人們逐漸把旅遊、買電子產品當成花錢的大頭。可惜物換星移之間食品身價竟突飛猛進,一躍回歸為家庭賬單主力。道理很簡單,可以不旅遊不買最新款的手機,但不能不吃飯,不吃菜,不吃紅燒肉。

如今何止糧食漲價,凡是地裏長出來的東西或與農產品相關的一切都在漲。對很多百姓來說,吃涮羊肉、燉牛肉都由家常變為奢侈。就連過去北京冬天的當家大白菜,價格也賣到1元以上,比20年前漲了50倍。至於大米,超市裏有99元一斤的禮品米,漂亮的紙筒擺在玻璃櫃台裏,頗像糧神拜物。

吃飯成本不可小視,於是今年春節北京很多單位回歸了發實物的光榮傳統。親朋好友家走一圈,發現各單位發的實物五花八門:從大米、雜糧到花生油、橄欖油;從水果、蔬菜到巧克力;從鮮花到鞭炮;全都受到員工熱烈歡迎。有個頗有實權的單位發的實物最讓眾人羨慕:一摞有機豬肉的消費卡!土地金貴物產自然金貴。房子越住越大,吃飯越來越貴,大概是別無選擇的選擇。

北京陳曉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