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Facebook交易場
網絡社交是進步還是退步?技術進步無疑,創意成果是也,卻非人性和人的能力的進步——看著對方的眼睛、在對方可能洞悉一切的情況下坦然交流越來越不流行。所謂5億人的社交網絡其實是一個嘩眾取寵的說法,人和人關係的建立以及維護關係的能力,早有學者做了可信度較高的研究,這個能力是有數量極限的。至少,現代社會的“社交焦慮症”隻能通過回歸社會得到醫治,網絡對此並無幫助。
上海桑乾坤
消失的橋
有水就有橋,橋是水的風景,是人水和諧的倒影,這些年橋也和水、魚一樣,少了許多。10年前回家少,每次都覺得路越修越寬,溪河裏的水越來越髒。近幾年回家多了,漸漸連髒水都不容易看到了,鎮裏的幾條溪河因河道被填或水被引入地下管道而消失。水沒了,那塊地馬上會被推土機填平,上麵沒有住人不需要拆遷,灘塗、河床、河穀等生地就直接變成可供“招拍掛”的熟地,變成GDP與預算外收入。一片片貼著白色的“廁所磚”的小區很快建起售出,土地增值稅、建安稅、契稅等又迅速被收集為地方財政收入。
水髒尚可治,填埋對河流則如焚屍之災。千年小鎮十幾年就完全變樣,不再是“小橋流水人家”的寫意景象,“人家”暴增,“流水”入地,“小橋”滅跡:因為水沒了,地被填平了,鎮邊三座新中國成立前後興建的老石拱橋悉數被拆。春節期間我站在曾在橋下捉魚摸鱉的舊橋址上,發蒙發呆:難道我們的孩子今後隻能去公園裏看死水,然後回家看電視、玩電遊?我們隻能被動地成為所謂發展的俘虜?
去年上海世博會E片區案例聯合館中,提到了韓國首爾的清溪川被填又挖出的案例。清溪川是首爾市中心的一條河流,寬10多米,長5.8公裏,上世紀韓國經濟快速發展,清溪川先是被覆蓋為暗渠,後更是被填,上麵建起兩條高架橋。但並沒有緩解交通擁堵,反而加劇了這個地區的交通壓力,越來越多的車流湧來,清溪川及其周邊幾近癱瘓。2003年7月,時任首爾市長李明博做出驚人決策:啟動清溪川生態複原工程,將清溪高架道路全部拆除,重新挖掘河道,並從漢江引水進行環流,以美化環境、淨化空氣,提高市民生活幸福指數。同時興建多座特色橋梁橫跨河道,複原廣通橋,將舊廣通橋的橋墩混合到現代橋梁中重建。在旱季時引漢江水灌清溪川,以使清溪川長年不斷流,成為市民首選的休閑之地,首爾市中心麵貌從此煥然一新。李明博因此被譽為“綠色市長”,後來又在競選中當選國家總統。
我國許多地方,卻依然走著填河拆橋、修路建房的老路子,絕美溪河變成水泥塵路或粗俗建築,一切隻為GDP。“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是王維在《青溪》詩裏描寫的溪河風光,在家鄉,怕要和老石拱橋一樣,漸為絕唱和想象。
湖北宜昌聶武鋼
“零事故”
我認識的一個朋友在縣裏的一家醫療器械廠工作。前不久,她和另外5人被派到工廠的重汞區完成一道製造溫度計的工序。朋友本來是個農民,在工廠16年,一直比較健康。這次被派去重汞區之後,由於正好趕上製作一批新型溫度計,工作沒幾個月就出現了牙齦疼痛、胃痛等不良反應。她和其他5個人一同去省城做了職業病鑒定,檢查結果每人都不同程度的汞中毒。我的朋友情況最嚴重,高達2932毫克/升,超出正常標準數十倍。鑒定過後,醫生建議6人住院治療,可是排汞治療得花幾萬塊錢,幾個人決定回工廠與領導商議之後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