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圍觀“徐州號”參與撤僑(1 / 1)

專欄

作者:宋曉軍

“我們已經習慣了美國海軍從危機地區撤出美國公民。當下中國海軍在利比亞正在做著同樣的事情……”這是美國當地時間2月25日下午16點28分《連線》雜誌發表的一篇博文的開頭,這篇博文的題目是《中國導彈艦艇奔赴利比亞》。在北京時間2月25日中國決定派出正在亞丁灣執行護航任務的導彈護衛艦“徐州號”前往利比亞海域參與撤僑任務後,如果瀏覽互聯網,你就會發現《連線》雜誌上這篇博文的開頭,恰恰是很多中國軍事迷在網上圍觀“徐州號”參與撤僑時心態的最好寫照。那麼,中國海軍艦艇第一次參加海外撤僑任務,在中國軍事迷的眼裏又有什麼樣的特殊意義呢?

2008年12月26日,中國海軍首次前往4000多海裏外的亞丁灣護航,可以說是中國海軍軍事戰略演進的一個重要裏程碑。而這次再往前推進1500海裏前往地中海的利比亞海域,對於中國海軍而言並非於距離上的延伸,而在於軍事戰略上的延伸。一般而言,軍事戰略可分為將武力作用於物理空間的實戰和將武力作用於信息空間的威懾。就亞丁灣護航而言,由於雙方的實力相差過大,且索馬裏海盜使用武力的企圖單一,中國海軍絕大部分的武力使用都屬於威懾範圍,即通過示形、鳴放槍炮和直升機驅趕等方式,迫使對方放棄劫持船隻的企圖。但是在利比亞海域為撤僑的輪船護航,情況則複雜了很多。首先,威脅方或作戰方的裝備及使用武力的企圖、方式完全不確定。其次,戰場環境完全是陌生的。第三,由於中國海軍的艦艇是從反海盜護航臨時轉入參與撤僑任務的,所攜帶的武器裝備很可能不配套。第四,可能麵臨著實戰與威懾的瞬間轉換。第五,由於可能的交戰方並不是一個明確的國家武裝力量,對方可能會忽視或不執行戰爭法中的保護平民和戰爭受難者的規則及製度。

軍事迷們根據對前方情況的綜合分析,認為利比亞一旦發生內戰,從的黎波裏至班加西的沿海海域都可能成為戰場,因此中國海軍“徐州號”導彈護衛艦所承擔的主要作戰任務應屬於水麵艦艇防禦作戰範疇。根據利比亞海空軍武器裝備的情況,軍事迷們認為,中國海軍艦艇應在防禦作戰中的幹擾、抗擊和規避三種手段中,主要選取以規避為主。一般而言,水麵艦艇最大的威脅來自於空中,根據規避為主的原則,“徐州號”應該在電磁保密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艦艇上的對空偵察、預警裝備提前預警,並提早通知撤僑輪船做好防空準備和變速變向的機動規避。除了空中威懾,水麵艦船的威脅還有來自於水下的威脅。對此,護航軍艦一旦發現航線附近有不明潛艇活動或得到可能有潛艇活動的通報後,應馬上啟動防潛警戒程序,並在情況允許的情況下,盡量選取不利於潛艇航行的淺水航線航行。如不能改變航線,應在加強防潛警戒的同時,盡快通知撤僑輪船高速曲折航行,迅速擺脫潛艇的威脅。必要時,軍艦也可以向附近海域投放深水炸彈以驅趕不明潛艇。與防空、防潛一樣,由於撤僑港口處於戰亂地區,軍艦應該利用自身觀察預警裝備的優勢,及時掌握裝載人員港口附近海域和岸上的威脅信息,必要時可以向威脅我撤僑輪船的不明武裝力量發出明確的威懾信息。

總之,既然是保護撤僑,軍艦應該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盡早地獲取可能對我方撤僑輪船實施攻擊的信息,發現可能對我方撤僑輪船實施攻擊的兵力兵器。而這一切恰恰是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在極短時間內要提前做好準備的。在美國陸軍戰爭學院出版的《軍事戰略》中,對軍事戰略的定義為:“軍事戰略是通過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運用一國之武裝力量實現國家各項目標的藝術和科學。”按照這個定義,“徐州號”導彈護衛艦這次參與海外撤僑行動應該是非常具有“藝術感”的一次軍事行動。它的“藝術感”在於,在妨礙我撤僑輪船正常航行和威脅我撤僑輪船生存之間存在著一個十分不確定的領域,在這個領域中,中國軍艦如何在遵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相關國際法的前提下,判斷什麼是即刻要發生的、壓倒一切的、並無合理的和平手段可供選擇的情況呢?而這些疑問,正是中國的軍事迷在2011年2月的最後一個周末熱烈討論的話題。從他們的討論中可以發現,他們也許並不期待“徐州號”的指揮官是個傳統的英雄人物,而更期待這位指揮官是一位艦艇上的“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