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很苦惱地解釋:“我怕會失去工作了。我有預感我離開這家公司的日子不遠了。”
“為什麼呢?”
“因為統計資料對我不利。我這個部門的銷售業績比去年降低了7%,這實在很糟糕,特別是全公司的總銷售額增加了6%。而最近我也做了許多錯誤的決策,商品部經理好幾次把我叫去,責備我跟不上公司的進展。
“我從未有過這樣的光景。”他繼續說,“我已經喪失了掌握局麵的能力,我的助理也感覺出來了。其他的主管覺察到我正在走下坡,好像一個快淹死的人,這一群旁觀者站在一邊等著看我一點一點沒頂。”
這位經理不停地陳述種種困局。最後我打斷他的話問道:“你采取了什麼措施?你有沒有努力去改善呢?”
“我猜我是無能為力了,但是我仍希望會有轉機。”
我反問“隻是希望就夠了嗎?”我停了一下,沒等他回答就接著問:“為什麼不采取行動來支持你的希望呢?”
“請繼續說下去。”他說。
“有兩種行動似乎可行。第一,今天下午就想辦法將那些銷售數字提高。這是必須采取的措施。你的營業額下降一定有原因,把原因找出來。你可能需要來一次廉價大清倉,好買進一些新穎的貨色,或者重新布置櫃台的陳列,你的銷售員可能也需要更多的熱忱。我並不能準確指出提高營業額的方法,但是總會有方法的。最好能私下與你的商品部經理商談。他也許正打算把你開除,但假如你告訴他你的構想,並征求他的忠告,他一定會給你一些時間去進行。隻要他們知道你能找出解決之道,他們是不會做劃不來的事換掉你的。
我繼續說:“還要使你的助理打起精神,你自己也不能再像個快淹死的人,要讓你四周的人都知道你還活得好好的。”
這時他的眼神又露出勇氣。
然後他問道:“你剛才說有兩項行動,第二項是什麼呢?”
“第二項行動是為了保險起見,去留意更好的工作機會。我並不認為在你采取肯定的改善行動,提升銷售額後,工作還會不保。但是騎驢找馬,比失業了再找工作容易10倍。”
沒過多久這位一度遭受挫折的經理打電話給我。
“我們上次談過以後,我就努力去改變。最重要的步驟就是改變我的銷售員。我以前都是一周開一次會,現在是每天早上開一次,我真的使他們又充滿了幹勁,大概是看我有心改革,他們也願意更努力。
“成果當然也出現了。我們上周的營業額比去年高很多,而且比所有其他部門的平均業績也好很多。
“喔,順便提一下,”他繼續說,“還有個好消息,我們談過以後,我就得到兩個工作機會。當然我很高興,但我都回絕了,因為這裏的一切又變得十分美好。”
“行動具有激勵的作用,行動是對付惰性的良方。”
你也根本不必先變成一個“更好”的人或者徹底改變自己的生活態度,然後再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隻有行動才能使人“更好”。因此最聰明的做法就是向前,進而去實現自己所向往的目標,想做什麼就去做,然後再考慮完善目標。隻要行動起來,生活就會走上正軌而創造奇跡,哪怕你的生活態度暫時是“不利的”。
正如英國文學家、曆史學家狄斯累利所言:
“行動不一定就帶來快樂,但沒有行動則肯定沒有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