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2年爆發的以色列和敘利亞貝卡穀之戰中,為了對付敘軍的電子設備,以軍不僅所有擔負突擊任務的飛機都裝了電子幹擾設備,而且還在戰區上空專門安排了4架由波音707客機改裝的專用電子戰飛機,對敘軍實施大範圍的強電子幹擾。敘軍因地麵警戒引導雷達、地空導彈製導雷達、高炮炮瞄雷達以及無線電指揮通信係統受到嚴重的幹擾,導致整個防空係統處於癱瘓狀態,從而使以軍的空襲行動得以大獲成功。
在1986年4月15日發生的美軍空襲利比亞作戰中,為掩護突擊編隊的行動,美國共派出了5架EF-111A和4架EA-6B電子戰飛機,對利比亞進行電子幹擾,並發射了多枚反雷達導彈,直接摧毀利比亞5座雷達站,致使利比亞的防空係統陷入癱瘓,保證了空襲的順利實施。
當然,電子戰史上最值得一提的當屬1991年爆發的海灣戰爭。此次戰爭中,多國部隊發起的電子戰不僅規模空前,並且貫穿了戰爭的全過程。“沙漠風暴”行動打響前,多國部隊先進行了數小時的代號“白雪行動”的電子戰,對伊軍進行了全麵的電子壓製。空襲發起後,美軍率先起飛了EF-111A和EA-6B等專用電子戰飛機和EH-60專用電子戰直升機,在戰鬥機的掩護下,對伊軍的地空導彈、高炮、雷達陣地和防空指揮所等目標實施電子壓製和欺騙幹擾,直接支援了空襲編隊的作戰。與此同時,美軍還派出EC-130H、EC-135、EH-60等,在預定航線上投放幹擾箔條,實施消極幹擾,開辟“幹擾走廊”,掩護空中突擊編隊飛抵目標區。F-4G反雷達飛機則在EF-111A的掩護下,發射AGM-88A“哈姆”反雷達導彈,攻擊伊軍的各型預警雷達和製導雷達。戰爭期間,多國部隊將電子偵察、幹擾、告警、摧毀等各種手段緊密結合,綜合使用,充分發揮了電子戰的威力,也為電子戰飛機的戰史寫下了光輝的一筆。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戰已成為未來戰爭的主要形態。能否奪取製信息權將直接決定著戰爭的勝敗。因此,在未來的信息化戰爭中,電子戰飛機在戰爭舞台上仍將扮演主要角色。有鑒於此,目前世界各國都在不遺餘力地發展高性能的電子戰飛機。美國從80年代就開始研製一種代號為“極光”的隱身電子偵察機。機上裝有先進的合成孔徑雷達、實時數據傳輸設備、紅外和電子偵察設備。還有不少國家根據局部戰爭的經驗,正在研製大功率、多功能的專用電子戰飛機。據悉,這些專用電子戰飛機將載有大功率幹擾機,可實施遠距離、大範圍的強電子幹擾。飛機上既載有雷達幹擾機,又載有通信幹擾機,還有幹擾物投放器和反雷達導彈,可根據戰場需要,有選擇地使用或同時使用。
此外,新一代反雷達導彈也即將問世。據稱,新一代反雷達導彈不僅可摧毀敵方的各種雷達係統,還可攻擊敵方的空中預警機、專用電子幹擾飛機及地麵指揮控製中心等。美國於80年代開始研製的“默虹”遠距反雷達導彈就是這樣一種導彈。它具有不斷襲擾的功能。當它到達目標區域後,開始在指定高度進行不定方向地巡航,並能自動搜索和探測雷達或幹擾輻射源,一旦發現輻射信號便可立即攻擊。它還可在目標關機的情況下,記住目標位置,將目標摧毀。如果目標丟失,它將在目標上空爬高,以不定方向巡航等待目標再次工作時發起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