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中期,越南戰爭越演越烈。由於越南軍隊大量使用蘇製薩姆地空導彈和雷達控製的高炮,戰鬥機也加裝了空空導彈,使美軍飛機受到致命的威脅。戰事的需要加速了美軍專用電子戰飛機的發展。1966年,美國海軍陸戰隊將A-6A攻擊機改裝成EA-6A專用電子戰飛機。該機裝有當時性能最好的幹擾機和接收機。同一年,美軍又在越南戰場上使用了AGM-45“百舌鳥”反雷達導彈。“百舌鳥”由F-4C和F-105G戰鬥機攜帶,專門攻擊越南軍隊裝備的蘇製薩姆-2地空導彈的製導雷達。這種攻擊雷達的行動被稱為“野鼬鼠”行動,而攜帶反雷達導彈的飛機也因此被稱作“野鼬鼠”飛機。由於EA-6A和“野鼬鼠”飛機的使用,使越軍防空導彈和高炮的命中精度大為降低。據美軍統計,1965年越南軍隊隻需發射10枚防空導彈就可擊落一架美軍飛機,而到1966年,則需發射70枚導彈才能擊落一架美軍飛機。
嚐到電子戰甜頭後,美軍愈發加大了發展電子戰飛機的力度。1971年,美軍在EA-6A的基礎上,又研製出EA-6B專用電子戰飛機。該機裝有第一種機載綜合戰術幹擾係統,可對敵方的雷達和通信係統實施幹擾破壞。戰術幹擾器裝在外掛的吊艙中,機內裝有雷達截獲接收機、計算機和顯示器。機上共有5個外掛架,最多可掛9個幹擾吊艙、5個錫箔條艙和4枚AGM-88“哈姆”高速反雷達導彈。其最大特點是,既是電子幹擾飛機,又是反雷達飛機;既能對敵方進行“軟”殺傷,又能使用反雷達導彈對敵方實施“硬”摧毀。
70年代,美國在電子戰飛機的研製方麵繼續領先,並於1975年研製成功EF-111A電子戰飛機。該機由美國的F-111戰鬥轟炸機改裝而成,1981年正式交付部隊使用。EF-111A是美軍現役最先進的超音速電子對抗飛機,幹擾能力極強。該機裝有先進的電子設備,其核心部分是AN/ALQ-99戰術幹擾係統,其作用可使230公裏內各個方向的敵方雷達迷盲;並可遂行遠距、近距支援幹擾和伴隨幹擾,是目前世界上惟一的一種能夠同時執行上述3項任務的專用電子戰飛機。在戰場上,如果警戒接收機收到威脅信號,幹擾機就會自動轉入預定程序工作,施放相應幹擾,並把整個幹擾狀態顯示在電子戰軍官座位前的顯示器上。幹擾過程中還可根據所受威脅的大小,能自動對威脅最嚴重的電磁頻率予以優先幹擾。該機最大飛行速度2216公裏/小時,轉場航程3706公裏。此外,美國還將C-130H運輸機改裝成EC-130H電子幹擾機,主要用於幹擾敵方的通信係統。
作為另一軍事大國的蘇聯,在電子戰飛機的研製方麵也多有建樹。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時,曾使用飛機投撒氣溶膠幹擾物,使西歐國家的雷達熒光屏出現一片“白霧”,引起西方的震驚。蘇聯的第一種專用電子戰飛機是由雅克-28輕型轟炸機改裝而成的雅克-28E。該機於1970年裝備部隊。此外,蘇聯還曾研製出E/D電子偵察機、金屬屑撒布幹擾機、電子偵察幹擾機、伊爾-14和伊爾-20電子偵察機等。蘇聯在研製電子戰飛機的同時,也研製成功了AS-5、AS-9、AS-11、AS-12等反雷達導彈。反雷達導彈可由蘇-24、等飛機攜帶,攻擊並摧毀敵方雷達。
隨著一些高性能的電子戰飛機的問世,電子戰已由過去的一種保障措施,變成現代戰爭中必不可少的作戰行動。特別是從80年代以來的局部戰爭中可以看出,能否奪取製電磁權,已經成為影響戰爭勝負的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