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戰飛機的誕生及發展(1 / 3)

電子戰飛機的誕生及發展

電子戰飛機包括電子偵察飛機、電子幹擾飛機和反雷達飛機,是一種專門用於對敵方雷達、電子製導係統和無線電通信設備進行電子偵察、電子幹擾和攻擊的飛機。從現已問世的電子戰飛機來看,它們基本上都是由轟炸機、戰鬥轟炸機、運輸機、攻擊機等改裝而成。

電子戰飛機登上戰爭舞台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39年,德國諜報機關發現英國在其沿海部署了一座高達91.44米的雷達天線。為了查清英國雷達的參數和探測能力,1939年8月2日,德軍在一艘“齊伯林伯爵”號飛艇上安裝了電子偵察設備,並將其派往英國沿海進行偵察。但由於英國雷達的使用頻率超出了德軍飛艇上電子偵察設備的工作範圍,結果德國飛艇無功而返。盡管如此,“齊伯林伯爵”號飛艇此舉,還是開創了戰爭史上航空電子戰之先河。

1940年8月,德國在征服了大半個歐洲之後,開始了對英國的大規模空襲。然而,由於英國使用了預警雷達,使得英國空軍的戰鬥機能夠準確地攔截德機,致命德國空軍損失慘重。針對這一情況,德國空軍派出轟炸機對英國雷達發動了閃電式襲擊,結果,英國的5個雷達站嚴重受損。這也是戰爭史上電子戰使用摧毀手段的最初嚐試。

194O年11月,英國人獲得德國的“弗苯亞”雷達的參數後,研製了一種發射隨機噪聲幹擾信號的“軸心”幹擾機,將其安裝在專門的飛機上,對德國雷達實施阻塞式幹擾。德國人為避開幹擾,采用了連續改變雷達頻率的方法。而英國人則針鋒相對,相繼研製出不同型號的幹擾機,以覆蓋德國雷達的變頻範圍。以此為標誌,雙方展開了激烈的電子戰。

1942年,英、美盟軍開始對德國占領區和德國本土實施大規模轟炸。為了減少轟炸機的損失,英、美盟軍采用了一種叫作“幹擾窗”的錫箔條電子幹擾方法,對德國雷達實施幹擾。這是利用長度相當於雷達工作波長一半的錫箔條能在雷達熒光屏上產生強有力回波的特性,掩護己方轟炸機突防。這也是戰爭史上最早出現的無源電子幹擾手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警戒引導雷達和戰鬥機截擊瞄準雷達的大量使用,對轟炸機構成了嚴重的威脅。鑒於這種形勢,許多參戰國都研製出針對雷達的積極幹擾設備、電子告警器和消極幹擾物,並將其安裝在轟炸機上或由轟炸機攜帶投放,由此誕生了早期的電子戰飛機。戰爭期間,英國的“蚊”式、“蘭開斯特”式、“惠靈頓”式轟炸機,美國的B-17、B-24、B-29等轟炸機等都曾改裝成電子戰飛機。飛行員用機載接收機和定向天線確定敵方雷達的頻率,並測出雷達所在方向,把雜波幹擾機調到敵方雷達頻率上,就可實施幹擾。美國在B-17轟炸機上安裝了一種叫作“地毯”的幹擾機,專門幹擾德國的“維茨堡”引導雷達。此舉在美國第8航空隊空襲德國不來梅市期間發揮了重要作用。它使第8航空隊的損失減少了一半。美國在對日本本土實施戰略轟炸期間,曾在B-29轟炸機上安裝了18部幹擾發射機、電子偵察接收機、無線電測向機和分析設備,對轟炸機編隊實施掩護,有效地保障了戰略轟炸的順利實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電子戰飛機臍身戰爭舞台,航空電子戰初具規模。但這一時期間世的電子戰飛機還算不上真正的專用電子戰飛機。真正的專用電子戰飛機是誕生在50年代。它就是美國的EB-66。該機由美國的A-3攻擊機發展而成,原名RS-66,1956年開始使用。該機共有兩種型號,即裝備25部幹擾設備的EB-66B和裝備33部偵察幹擾設備的EB-66C。越南戰爭爆發後,EB-66曾登台亮相,並有不俗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