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被小人之害(上)(3 / 3)

和珅又向乾隆哭訴,乾隆帝龍顏大怒,厲聲喝道:"大膽和珅,你指使家丁攔截賑款行同盜匪,該當死罪。

朕念你平日勤勉免除死罪,交出所截銀兩,並罰銀二十萬兩,以賑濟災民!"和珅還要向皇上哭訴,看皇上已經判罰,成命難收,隻好認為倒黴,回到府中,放回扣押人馬,在自己府中點出四十萬兩白銀,交給劉氏送往災區。

這麼大的事,立刻轟動了朝野,文武百官、災區饑民,皆大歡喜。和珅雖然栽了跟頭,但拿出這點銀兩,對他來說不過九牛一毛,小事一樁,算是破點小財罷了。

原來劉墉募化是真,但這次募化的二十萬兩賑款,藏在他處,根本沒有存入劉府,這下賑款變成了六十萬兩,劉墉、紀曉嵐也不聲張,悄悄地安排,將銀兩分批送到直隸、山東,救濟了掙紮在死亡線上的兩省百姓。

事後,和珅打探清楚,此事不僅是劉氏父子與他為敵,站在幕後的,尚有一大幫官員。尤其讓他恨得咬牙切齒的,是紀曉嵐出謀劃策,使自己栽了跟頭。但一時又抓不住他們的把柄進行報複。於是和珅暗暗等待時機,要將紀曉嵐等人,一舉置於死地。既然如此,紀曉嵐也就是在劫難逃了。

話說和珅暗恨紀曉嵐,必欲將紀置之死地,挖空心思地尋找機會。有幾次,和珅無中生有,羅織罪名,在皇上麵前奏本,誣告紀曉嵐。乾隆雖然喜受紀曉嵐的才學,但他在皇上心中的分量,是無論如何比不上和珅的。和珅善於察顏觀色,再加上他情詞懇切,在皇上麵前將假話說得比真話還真。

皇上雖然知道他二人有些嫌隙,但耐不住和珅的再三蠱惑,便派出人員,秘密追查紀曉嵐的違法失禮行為。但是查來查去,紀曉嵐除了愛開玩笑、愛戲弄人以外,行為方正,根本找不到違法失職、有違官箴的毛玻皇上不得不駁回和珅的奏劾,紀曉嵐也就平安無事。

和珅的報複陰謀不能得逞,他哪裏會善罷幹休?終日裏耿耿於懷,暗地裏派人窺視紀曉嵐的行蹤,布下了羅網,隻等他稍有不慎,犯下過失,即可收綱拉網,逮住不放,以報頗多次戲弄和敲竹杠之仇。終於,在乾隆三十三年夏天,和珅找到了報複的機會。

這年春天,尤拔世當了兩淮鹽政。到任後風聞鹽商積弊,也想趁機撈一把,但他居奇索賄不遂,氣惱之下向朝廷奏報:"上年普福奏請預提戊子綱引,仍令交銀三兩,以備公用,共繳貯運銀二十七萬八千有奇。普福任內,所辦玉器古玩等項,共動支過銀八萬五千餘兩,其餘現存十九萬餘兩,請交內府查收。"尤拔世這一本奏得很巧妙!乾隆看了大吃一驚:兩淮鹽引一項,已有20多年沒人奏報了,皇上也早已經把它忘在了腦袋後頭。檢查戶部檔案,亦沒有造表派用的文冊,自乾隆十一年提引後,22年了,銀數已超過千萬,其中說不清會有多少蒙混侵蝕的情弊。乾隆越琢磨越有氣,密派江蘇巡撫彰寶會同尤拔世詳悉清查。兩淮鹽引案就這樣悄悄地拉開了序幕,這是乾隆一朝著名的大案之一,其株連之眾,外有總督、巡撫、鹽政、運使,內有侍郎、學士等,也為曆史上所罕見。

"鹽引"是怎麼回事?"鹽引"本是官府準許商人運銷鹽的憑證。宋代以後,曆代官府準許商人憑"引"運銷鹽、茶,稱作引法。宋徽宗時,鹽鈔法敗壞,宰相蔡京為維持官府專利以搜刮財富,於政和三年改行引法,限定運銷區域、運銷重量和鹽價,編立引目號簿,每引一號,前後兩券,後券稱引紙,商人繳納包括稅款在內的鹽價領引,憑引支鹽運銷。到清朝,產鹽省份專設鹽政、運使等官辦理鹽政事務,發引時收繳的手續費,也稱作鹽引,每引鹽二百斤,提引銀三兩,這鹽引一項不是個小數目,兩淮鹽政每年至少要收繳二十多萬兩,多時達五十餘萬兩。

彰寶、尤拔世接到皇上諭旨,立刻加緊盤查,不久複奏皇上:年預行提引,商人交納引息銀兩,共計一千九十餘萬兩,均未歸公,前任鹽政高恒任內,查出收受商人所繳銀十三萬餘兩;普福任內,收受丁亥鹽引私自開銷八萬餘兩,其曆次代購物件,尚未一一查出。

果然這鹽引一項,曆任鹽政、運使大膽染指,乾隆氣得直拍桌子。六月諭旨給軍機大臣等:"據彰寶等奏,查辦兩淮曆年提引一案,曆任鹽政等均有營私侵蝕情弊,實出情理之外,已降旨將普福、高恒革職,運使趙之璧暫行解任,並傳諭富尼漢傳旨,將原任運使盧見曾革去職銜,派員解赴揚州,並案質傳訊矣。。.....該撫等仍將本案嚴查,確訊詳悉,據實具奏,並將此傳諭尤拔世知之。"早在發案之初,和珅即得知此案牽連著盧見曾,心中暗自得意。因為盧見曾與紀曉嵐是親戚,拿了盧見曾,少不了要株連到紀曉嵐。並且他想,這樁案子,雖然是秘密偵訊,但紀曉嵐在宮中當值,不可能得不到消息,他一旦聽到風聲,哪裏會袖手旁觀,一定想法通風報信,讓盧見曾早做準備,我正可借機抓住他的手腕,好在皇上麵前奏劾他泄露機密,叫他也嚐嚐我和某人的厲害!和珅便暗中派人,監視著紀曉嵐一家人的動靜。

紀曉嵐的二女兒,就是郭彩符生的紀韻華,嫁給了前任兩淮鹽運使盧見曾的孫子盧蔭文。

盧見曾頗負才名,早在康熙年間就中了進士,到乾隆時,已是一位很有影響的文壇耆老,刻有《雅雨堂》叢書,著有《金石三例》、《出塞集》等一批頗有影響的著作。更使他贏得眾望的是愛才好客的性格,喜歡結交天下名士。無論到哪裏為官,他那裏都是名流雲集,有不少人長期在他家中寄住,閑來談文論詩,切磋學部。每逢客來,盧見曾都設宴款待,饋贈豐厚,對家境貧寒的文人,他更是慷慨好義,解囊相助。

他到揚州任兩淮鹽運使,曾在虹橋修禊,與文友們吟詩唱和,他作了四首七言律詩,要文友們依韻和詩,和詩的竟多達七千多人,編成了一部三百多卷的詩集,恐怕這也是一項中國之最!這麼宏大的舉動,靠官俸能應酬得起嗎?自然占用了一些公帑。起初盧見曾惦記著歸還,後來因為鹽引等項,從來沒人過問,積弊已久。在他之前,已曆朱續卓、舒隆安、郭一裕、何煟、吳嗣爵五任運使,大家都有侵漁公款的行為,一直安然無事。大河裏的魚兒,盧見曾也循例撈了幾把。

在五年前,他已70多歲,就致仕歸裏,回到了山東德州老家。五年過去了,原以為不會有風險了,哪裏想到今朝事發,將要抄家奪爵呢?

紀曉嵐對親家的家底,也是知道的很清楚的,當他得知朝廷要查辦兩淮鹽引一案的消息時,再也坐不安穩了。一旦盧家出事,紀家也跑不了,必然要株連進去。紀曉嵐心裏著急,但更主要的是害怕,袖手旁觀不行,通風報信吧,又恐怕被人發覺,那就罪過更大了。

正在猶疑不定、進退兩難的時候,郭彩符來到紀曉嵐書房,跪在地上哭哭啼啼地,求老爺無論如何也要想個法子,救救女兒全家。郭夫人隻生了這一個女兒,她把自己晚年的幸福全部寄托在女兒身上,假如女兒家出了事,那她和女兒的一生就全完了。

郭氏已服侍紀曉嵐20多年,深得丈夫的寵愛。她的話是很起作用的。紀曉嵐看出若不答應她,她便會跪在地上不起來,於是就答應她一定想個辦法,叫她先回自己屋去,留下他一個人好好地琢磨琢磨。

思來想去,紀曉嵐終於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他拿了一撮食鹽、一撮茶葉,裝進一個空信封裏,用漿糊把口封好,裏外沒有寫一個字,打發人連夜送到盧見曾家中。

盧雅雨接到信封之後,先是驚愕不解,將裏麵的東西倒在幾案上,看了又看,揣測良久,終於明白其中的用意:"鹽案虧空查(茶)封!"於是,盧雅雨急忙補齊借用的公款,並將剩餘的資財,安頓到別處去,一切準備停當,查抄的人姍姍來遲,已經是半月之後了。

和珅未達目的,怒氣難出,而紀曉嵐也因自己用智使盧雅雨渡過了難關,從心裏不服氣和珅。

也是事有湊巧,這天散朝之後,文武百官紛紛退朝,這時恰好有無數的麻雀,飛來飛去,吱喳亂叫。有位大臣知道紀曉嵐能詩,便道:"紀學士何不吟一首麻雀詩。"眾官也一起起哄,恰好這時和珅出來,也湊熱鬧。紀曉嵐一時衝動,心想我何不借機罵他幾句?於是說道:"既然眾位大人抬愛,如此相請,紀某不才,隻好獻醜了。"於是吟道:一窩一窩又一窩,十窩八窩千百窩。

食盡皇家無限粟,

鳳凰何少雀何多?

和珅知道紀曉嵐在罵他,心想我且不跟他計較,等盧見曾的案子水落石出之日,我看你還作詩不作?

紀曉嵐哪裏知道,和珅早就派出爪牙,暗暗地監視著他的一切活動,知道他曾派人到過盧府。在查抄盧府時,和珅的爪牙發現了紀曉嵐曾用過的空白信封。和珅沒能抓到其他證據,但又不肯善罷幹休,白白地放過這個難逢的機會,便接二連三地到宮中,向乾隆狀告紀曉嵐泄露查鹽機密。

乾隆雖然十分賞識紀曉嵐的文才,但經不住和珅及其死黨的三番五次的參奏,加上皇上自己本來就十分納悶,盧雅雨是怎麼知道的?便要親自查問紀曉嵐,弄清其中原委。

紀曉嵐很快就被軟禁起來。

在追查期間,奉命伴守紀曉嵐的,是一位姓董的小官。董某自稱會測字,紀曉嵐就寫了一個"董"字,請他拆拆看。

董某思索了一會兒,"啊"了一聲,驚訝地說:"公將遠戍矣!"紀曉嵐忙問多遠,董某說道:"董字下邊是裏,上邊有千字和草字頭,必千裏之外,草茂之地也!"紀曉嵐心中一陣寒顫,他為了弄清發配到哪裏,又寫了一個"名"字,請董某再拆拆。

董某沉吟了一會說:"此字下為一"口",上為"外"字的偏旁,公遠戍的地方,可能是口外了,而日夕為西,必是西域。"紀曉嵐將信將疑地問:"如果真是如此,那將來我還能回來嗎?"“以'名'字的形狀而論,和'君'字差不多,和'召'字也差不多,將來必能賜還的。"董某說道。

"您能測出在哪一年嗎?"紀曉嵐急切地問道。

"'口'字是四字的外圍,"董某一麵用手指頭劃著,一麵說:"嗯,裏麵又缺了兩筆,很可能是不足四年吧!。....."董某的話還沒有說完,紀曉嵐又插了一句:"今年是戊子,再過三年,是辛卯。"“對了。"董某接著說,"'夕'字如'卯'字的偏旁,也正好符合。"紀曉嵐雖不太相信,但心想如今有和珅死死盯著,這次恐怕是難得寬赦了,要是硬著頭皮不招,一旦案情被查明,那將是死罪一條!我不如見風使舵,或許能從輕發落,至多遭受貶戍之罪。

第二天,乾隆詔見紀曉嵐問話。

"微臣紀昀,叩見皇上。"

“嗯,站起來回話。"乾隆皇帝清臒的麵孔上,掛了一副冷峻的神情。他捋了捋稀疏的胡須,慢吞吞地說:"你的兒女親家盧見曾,虧空公帑,按律應予籍沒,你可知道?"“微臣知道。"紀曉嵐答道。

"可是奉旨到盧家查抄的人,發現他已家無長物,資財已轉移到別處去了。挪用的公帑,也在查抄的前夜如數補上,朕看在你的麵上,格外開恩,從輕治罪。"“謝萬歲爺隆恩!"紀曉嵐跪下磕頭。

乾隆接著說:"紀昀,你才學過人,忠心事朕。朕對你也垂愛已久。這次據報,是你泄的密,有無此事?你如實奏來。"“聖上明鑒,臣實未曾有一字泄密。"紀曉嵐臉上帶著微笑,但十分謹慎地為自己辯解。

"案情已經調查的很明白,"乾隆說,"你雖未寫一字、未傳一言,但事實俱在,人證確鑿,掩飾也無用,朕要知道的是你究竟用什麼辦法,將這些事泄露給盧見曾的?如實招來朕可以從輕發落。"紀曉嵐看自己再否認也無益,索性坦承其事,便把如何通知他親家的經過說了一遍。

乾隆一麵聽,一麵頻頻點頭。

這時紀曉嵐自動摘下頂戴,跪在地上奏道:"皇上嚴於法,合乎天理之大公;臣惓惓私情,猶蹈人倫之陋習。臣請聖上發落!"紀曉嵐的話雖然不多,但講得十分得體,乾隆聽了臉上浮現了笑容。皇上念紀曉嵐才華難得,又在內廷走動多年,不忍加戮於他,思來想去,乾隆心中的火氣已經消了下去,便在案卷上批下幾個小字:"紀昀從輕謫戍烏魯木齊。"紀曉嵐作為一名罪人將發配到新疆,在那裏經受歲月的洗禮。同是遠行,這次到那邊塞地方,與他督學福建時情景卻全然不同了。紀曉嵐與家人見麵,才得知十八歲的盧見曾,已經死在獄中,與此案有牽連的,共有一百多人獲罪。被處斬的即有二十多人。

紀曉嵐雖幸免一死,但此時心中有一種說不盡的淒涼之感。

在親友的幫助下,紀曉嵐將家眷安頓好,將在中秋過後,隻身出塞服罪。這段日子裏,一家人愁眉苦臉,不勝悲哀。此去關山萬裏,何日才得起安歸來,實在難以預料,許多人就此一去不返,埋骨異域了。人生世事變化無常,紀曉嵐慨歎不已,不斷想起董某為他拆字時說過的話,他是多麼希望能夠全部應驗啊!他有些相信命運了。他想:"冥冥之中,造物主對萬事萬物已做好了安排,誰也逃脫不了啊!"但同時他又疑惑不解,若說董某的話已經初步應驗,那自己的話不也是同樣能夠應驗嗎?他想起春天曾經替人題畫的事情來。

那幅畫畫的是《番騎射獵圖》,塞外秋日圍獵的景象,躍然紙上,看了讓人心胸開闊、豪情滿懷。於是欣然答應朋友的請求,便在畫上題下了一首七言絕句:白草黏天野獸肥,彎弧愛爾馬如飛;何當快飲黃羊血,一上天山雪打圍。

這首詩他題過就忘了。如今事隔半年,自己當真要謫戍新疆,"一上天山雪打圍"了。

和珅本以為,這次能將紀曉嵐的腦袋砍下來,置之於死地。沒想到他竟然能死裏逃生。和珅雖然不十分滿意,但這次報複得手,也打掉了心中鬱結的塊壘。又聽說紀曉嵐在朋友為他餞別的酒宴上,仍一如既往地談笑風生,樂觀曠達,若無其事。和珅怎麼也不能相信。在一位朝中大臣設宴為紀曉嵐餞別時,他竟不請自到,要看看紀曉嵐是何等的落魄失魂。

不想與紀曉嵐見麵後,紀曉嵐雖被革去官職,摘去頂戴花翎,但一幅學士打扮更顯得風流倜儻,談話間神采飛揚,儼然脫俗離塵,對自己的身世遭遇全然不去在意。

人們見和珅到來,為了免去禍害,對送行之事隻字不題,隻是談東扯西。倒是和珅按捺不住,他要紀曉嵐走的不痛快,也不顧自己已大煞風景,恬不知恥地提意席間行令,說什麼要再次領略一番紀學士出口成章的風采。

在座的人默然無語,和珅卻得意洋洋地吟道:有水為清,無水也為青,去水添心便為情。

不看僧麵看佛麵,

不看你情看我情。

紀曉嵐聽了,一聲苦笑。心想:和珅實在太不是東西。這分明是落井下石,對我進行奚落、挖苦。他看我讓步,便得寸進尺,真是不知好歹。紀曉嵐終於忍耐不住了,但是他仍滿臉帶笑說道:"和大人,鄙人酒量欠佳,一向不敢飲酒。今日為我餞行,感激至深。不覺多飲幾杯,已是神智昏迷。既蒙和大人見愛,我隻好獻醜了。"說完,他揚起頭來吟道:有水為溪,無水也為奚,去水添鳥便為雞。.....說到這裏,他眉頭皺了起來,似在思索。在座的人都全神貫注地等待著。他掃望一下眾人,接著解釋道:"實在想不出高明的句子。姑且湊合兩句吧!"隨後接著吟道:野獸得勢皆似虎,落魄鳳凰不如雞。

“啊?哈哈哈。....."眾人聽了都忍不住笑起來。

和珅心裏清楚是在罵自己,但在這樣的場合又不好爭辯,尷尬異常,後悔不該自討沒趣。.....中秋節來臨,正是萬家團圓歡聚的喜慶之日,紀府的上下人等卻無一人能露出笑容,個個臉上籠罩著一層貧苦之情。

在為紀曉嵐送行的家宴上,郭姨太流著眼淚說:"老爺,是我害得你落到這步天地,聽人說新疆那個地方苦極了,不光不產糧食,就連蔬菜也沒有,吃的都是羊肉炒蘑菇,如果你吃膩了,就給你換個樣兒,改成蘑菇炒羊肉。聽說那兒淨是沙土,天天風刮黃土,吃飯的碗裏都有半碗沙土。這樣的日子,老爺你怎麼受得了哇!"說罷嗚嗚地哭了起來,家人們也跟著墜淚。

紀曉嵐雖然心裏也很難過,但他為了安撫家人的心,卻哈哈地笑道:"你這話說錯了,我雖然吃了官司,卻無性命之憂,可是救了盧親家一家人。如不是這樣他們一家男的殺了,女的被官賣為奴,那時我們比這還要難過呢。"停了一下,又說:"況且古人有雲:讀書萬卷,行路萬裏。

我萬卷書是讀了,可萬裏路還沒走。前幾年去了一趟福建,長了不少知識。可是還不夠一萬裏,再去一趟新疆,就夠一萬裏了。那才好呢,你們應當為我慶賀才對。來來來,幹杯!哈哈哈哈。....."由於紀曉嵐的巧言勸說,家人聽著也覺得有理,那心情也就輕鬆多了。

中秋節剛過。紀曉嵐與家人灑淚而別,正是:"揮手自茲去,蕭蕭斑馬鳴",以他的待罪之身,束裝起行了。一路西行,荒山大漠,莽原叢嶺。紀曉嵐在差役的押解下,風餐露宿,備極艱辛,心中苦悶難熬,不斷地思念家中的妻子兒女,悵惋世事無常,人生艱難。不過,一路風景倒給了他幾分享受。西出玉門,飽覽了"衰草連天"和"大漠孤煙直"的塞外荒涼景象,覺得古人的描繪和自己以前的想象,終究不如眼前展現的真切豐富,更深切地體會到"醉臥沙場君莫笑"的淒愴悲壯的心態。

在前往新疆的路上,雖然辛苦,但由於紀曉嵐家中有錢,在臨走之時,多帶點黃金,少帶白銀。一路之上,不斷買些酒肉,請那解差。又不時給他們買件衣服,買雙鞋子,打發得那兩個解差高高興興,不但不來恐嚇、刁難紀曉嵐,反而給他拿了行李,使紀曉嵐輕鬆了許多。他們一路之上,饑餐渴飲,曉行夜宿,頂風冒雨,走了幾個月。

紀曉嵐到達烏魯木平時,大將軍溫福還在烏魯木齊都統任上。他倆在京城時就有過結交,彼此敬重,情誼深厚。溫福聞報押解犯官紀曉嵐來充軍,感到十分意外,趕忙派副將把紀曉嵐接到都統府,除及時批了收文,打發兩個解差走了之外,並設宴壓驚。

從宋朝時候起,對充軍發配的人,當地地方官是很有權力的。可以找個借口,把你殺了;也可以任意分配給苦役;也可以分配給輕鬆活計,並能以軍功保你為官。所以溫福對紀曉嵐,既可視為階下囚,也可待以上賓之禮。

溫福對紀曉嵐關懷備至,噓寒問暖,使紀曉嵐感激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