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上所述,養老機構護理員性別比已存在失衡的現象,急需解決。
三、養老護理員性別比失衡原因
1、傳統觀念和社會偏見
護理是人們謀求生存的本能和需要,護理行業一直被認為是女性的專屬。由南丁格爾創辦的近代護理學和護士教育樹立了女性在護理行業中的天使形象,由此建立的護理學校起初就拒絕男性③。18世紀以後,護理學科成為簡單的輔助性學科。這與社會賦予男性進取心強、成就欲較高,適合具挑戰性工作的形象相悖。養老護理作為護理中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內容是服侍老人的日常生活,這很容易讓人認為養老護理員就是照顧老人日常生活的“保姆”④。同時,根深蒂固的性別觀念使老人不願接受異性護理。受傳統觀念和社會偏見的影響,養老機構男性護理員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
2、男性不願從事養老機構護理工作
性別刻板印象使男性表現出適合於該性別模式的行為時,就會被認為是常態而加以肯定;反之,則被否定。在大多數人的觀念中,護理工作是男性的“禁區”,一旦男性從事護理工作,就會被人“另眼相看”。在調查中,我們通過蕪湖地區衛生學校招生辦了解到,每年約1000名護理類新生中僅有10位左右男性,且畢業後真正從事護理工作的男性更是少之又少。養老護理員作為新興行業,從事的是高強度、高風險性工作,需要高度責任感,然而,社會對他們的認可度並不高。此外,養老護理員工資較少、職業成就感低、晉升機會少,在男護理人員極度稀缺的時代,少量持有相關證書的男性護理員也傾向選擇在大型醫院工作。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大多數男性不願意從事養老機構護理工作。
3、養老機構存在性別歧視
性別歧視廣泛存在於各個行業中,養老機構對於女性護理員的偏好明顯大於男性。經調查發現,在機構養老行業中有一條隱形規定,即女性老人隻能由女性護理員照顧,男性老人由男性護理員還是女性護理員照顧則主要取決於養老機構的偏好。養老機構在聘用護理員時要考慮其經營成本和收益,同等工資率下,當男性養老護理員所提供的工作質量低於女性時,他們對女性養老護理員的偏好會遠高於男性。現實中,男性由於粗放的性格和專業技能的缺乏,服務老人的質量多低於女性。這就使得平均每位男性養老護理員照顧的老人數少於女性,同時他們的工資不會出現較大差異,因此,每位男性養老護理員的實際效用要低於女性。在調查中,我們發現13所養老機構中有2所從未聘用過男性養老護理員,多位院方領導選擇將男性護理員人數降至最低值,多聘用女性養老護理員。
4、男性養老護理員實際需求量被忽視
隨著我國421家庭模式普遍化,老人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家庭沉重的負擔。一些贍養人員將老人安置在養老機構中後,除如期交錢,極少看望老人,更不顧及老人實際需求。養老機構得不到老人家屬的支持和幫助,加上本身經濟壓力大,即便多數男性老人迫切希望接受男性護理員的照顧,其也難以滿足他們的需求。我國養老機構監管機製尚不成熟,養老機構建設尚處於探索發展期,老齡化問題愈加嚴重,老人作為弱勢群體,其對男性護理員服務的需求無法得到重視,自然也難得以滿足。養老護理員作為服務人員,人們更關注他們個體的服務質量而忽視人才隊伍的全麵建設,其對自身隊伍性別比均衡的訴求得不到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