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好鄉村的建設過程中,農民居住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生活質量有了較大的提高。當前,推進美好鄉村建設,重點在中心村一級,中心村大多選擇幹部群眾積極性較高、村莊基礎條件較好、示範帶動作用較強的村莊,要使這項民生工程避免出現“示範好是好,就是學不了”的怪圈,整體推進至關重要,因此,應盡快規劃和實施美好鄉村後續示範點的建設,讓美好鄉村建設惠及更多百姓。
二、農民主體,政府主導
農民群眾既是建設美好鄉村的實踐主體,又是受益主體,因此應充分發揮農民群眾主體作用。其一,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農村的情況不盡相同,建設選擇何種方式,產業選擇何種模式,什麼對群眾最有利最適合,隻有農民最清楚。因此在推進美好鄉村建設過程中,必須腳踏實地,選擇適合當地群眾發展需求的建設模式,才能贏得群眾的支持。其二,發揮群眾主體作用,群眾受益是核心。群眾關心的是能不能得到真正的實惠,能不能有效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從房屋改造、路麵硬化、通電通網、改水改廁、綠化亮化等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著手,在規劃設計、組織實施、檢查驗收等各個環節,無不設身處地地為群眾著想,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讓群眾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從而有效激發參與建設的熱情。因此,在建設美好鄉村的規劃設計和實施過程中,應廣泛征求民意,充分發揚民主,嚴格按照“五議兩公開”(即村黨支部提議、村兩委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會議決議、群眾公開評議,書麵決議公開、執行結果公開)程序辦事,確保群眾滿意。
發揮群眾主體作用,政府主導是前提。政府主導應主要體現在宣傳動員、組織發動、部門協調、規劃引領和財政引導上,形成整體聯動、資源整合、社會共同參與的建設格局。建設美好鄉村的過程,實際上也是政府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服務群眾的過程,就是發揚民主、集中民智、凝聚民心的過程。總之,“主體”是動力之源,“主導”是方向之標,“主體”蘊含著巨大的能量,隻有“主導”好才能形成強大的合力,否則將是一盤散沙。
三、改善硬件條件,創新軟件條件
建設美好鄉村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這不僅是一場建設,更是一場改革。硬件建設看得見,摸得著,見效快,因此大多易受各級重視,而要使美好鄉村建設保持“可持續發展”後勁還需推動軟件建設。軟件創新包括:一是創立農村綜合改革新機製。尤其在農村土地製度改革、農村產權製度改革、戶籍製度改革、農村金融製度創新和鄉村治理機製改革等方麵,做好法律法規的立、改、廢工作,以適應“新四化”的需要。當前,要緊扣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完善農業立法。圍繞農村土地和集體產權、農業投入、農業環境保護、農民權益保護等重點領域,著力研究、謀劃、推動法律法規製修訂。二是建立基層治理新經驗。以十八屆三中全會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為契機,以建設服務型、民主型、法治型基層政府為核心,全麵提升和重塑農村基層治理能力和治理體係。三是構建文明和諧鄉風鄉俗。良好的鄉風和現代生態文明意識是美好鄉村建設的條件。采取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引導農民群眾樹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破除陳規陋習,養成科學消費、健康生活、文明辦事以及保護生態、關愛自然的良好行為。要把對文明風尚的追求寫進鄉規民約,把生態文明指標作為美好鄉村建設、文明家庭評選的重要內容,堅持用製度規範人們的行為。總之,美好鄉村不僅美在外表的光鮮亮麗,還要使廣大農民群眾享受豐富、積極、健康的文化生活,美在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