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美好鄉村建設的思考(1 / 3)

對美好鄉村建設的思考

政工園地

作者:錢國祥

【摘要】建設美好鄉村,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科學發展、提升農民生活品質、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的重大舉措,是推進新農村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抓手。推進美好鄉村建設,要著重處理好整體與重點、政府與農民、硬件與軟件、內力與外力四大關係,在協調這些關係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對立和矛盾,但矛盾的雙方也存在相互包含和相互轉化,統一於美好鄉村建設的實踐之中。

【關鍵詞】美好鄉村城鄉一體新農村

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是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突出矛盾,這突出表現為城鄉發展差距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農業、農民和農村仍是現代化建設中的“短板”。怎樣補上這塊“短板”,實現工農城鄉均衡協調發展,讓億萬農民同步進入小康社會呢?實踐證明,開展美好鄉村建設,契合了中央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大部署,遵循了推進“四化同步”的發展大勢,體現了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現實要求。對於美好鄉村建設這一重大課題,目前尚沒有統一的界定,學者對美好鄉村的研究,大多數是關於個別地方的個案調查,很少從理論的層麵進行係統闡述。鑒於此,本文從美好鄉村建設的實踐過程中應著重處理好四大關係的角度,即整體與重點、政府與農民、硬件與軟件、內力與外力的關係,論述了在推進過程中,既要突出重點,又要整體推進;既要明確農民的主體作用,又要體現政府的主導;既要改善硬件條件,又要推動軟件創新;既要整合外力資源,又要激活農村的內力。冀望通過理論邏輯思考,為其他地區開展美好鄉村建設提供借鑒。

一、突出重點,整體推進

美好鄉村建設提出的“生態宜居村莊美、興業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諧鄉風美”的總體建設目標,三者是彼此相通,互為轉化,互相製約,相互促進的關係,全麵體現了新時期以農民發展、農業發展和農村發展“三位一體”為宗旨的農村存在和發展狀態。在建設過程中,應通盤考慮,統籌兼顧,整體推進,以防顧此失彼。

我國地廣人多,各地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和風俗等情況不盡相同,存在巨大差異,因此又要從實際出發,明確重點。對各地製定的規劃指導、建設項目審查、資金使用監管、工作評價考核等工作在考慮整體性的同時又要突出重點。當前,針對美好鄉村建設的重點,各有不同的側重,主要有:以村容整治為重點,通過自然環境的生態化保護和功能化改造,實現村莊人居環境建設全覆蓋和高水平,為農民提供舒適優美的生活環境;以產業支撐為重點,通過農村產業的特色化發展和農民就業的多元化拓展,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農民收入的高速增長,為農民提供增收致富的發展環境;以公共服務拓展為重點,抓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升,大力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輻射,社會保障向農村覆蓋;以鄉風文明培育為重點,抓潛在文明素養提升,圍繞共建共創機製,培育鄉風文明。應該說,這些發展思路各有各的道理。在現實建設中,要根據各地不同情況,從實際出發,從廣大農民群眾最迫切需求、最容易見效的事情入手,選準美好鄉村建設的切入點。以村容村貌建設為重點的環境整治,它是美好鄉村的外在直觀表現形式,看得見、摸得著、見效快,應以此為突破口,帶動美好鄉村建設全麵推進;建設美好鄉村,產業是根基,富民是核心。產業發展應以市場為導向,因地製宜,順勢而為,做到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遊則遊;對於那些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基礎較好的地方,應選擇公共服務拓展為重點,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對那些人心不齊,風氣不正,社會秩序較差的地方,應選擇鄉風文明培育為重點,整治社會環境來移風易俗,凝聚人心,促進社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