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時代廣播新聞課程教學改革
教育園地
作者:童雲
【摘要】媒介融合時代廣播突破傳統頻率傳播形態,將文字、圖片、視頻等符號融為一體,在互聯網、移動媒體平台上獲得更多發展路徑,其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傳播平台、傳播對象都發生了深刻變革。基於傳播格局重大變化,廣播教學改革迫在眉睫。本文運用比較研究方法,以《廣播新聞》課程為例,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實驗模塊四個方麵梳理安徽大學廣播課程教學改革思路與經驗。
【關鍵詞】媒介融合廣播教學廣播新聞教學改革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一方麵,傳統廣播聽眾嚴重流失,節目陳舊,渠道單一,廣告減少;另一方麵,年輕聽眾群轉移到車載終端、網絡平台和手機平台上,廣播的收聽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在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移動媒體、社交媒介等新興技術推動下,廣播依靠頻率為輸出渠道的傳播格局被打破,新廣播形態不斷湧現,如北京電台音視頻同作,新浪微電台、網絡廣播、手機廣播、衛星廣播、數字廣播、多媒體廣播等,廣播不再以單一音頻為載體,數字信號取代模擬信號,多屏節目取代聲音節目,聽眾變成用戶和網民,傳播內容和形式都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實際上新技術帶給廣播的不都是危機,更多的是發展機遇,而傳統廣播電視人才培養模式早已落後於實踐發展,迫切麵臨轉型,廣播教學亟待改革和創新。
1983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Ithiel De Sola Pool教授在《自由的科技》(The Technologies of Freedom)中使用“媒介融合”概念泛指各種媒體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發展趨勢。2005年蔡雯將媒介融合這一概念介紹到國內,她從微觀、中觀、宏觀和大傳媒業四個角度對媒介融合概念進行研究。綜合國內外研究成果,媒介融合是包括媒介技術、所有權製度、媒介產業、組織結構、采編流程、文化傳播、人才培養等多層麵、多視角的融合。這種理念對於廣播轉型具有深遠影響。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整合新聞媒體資源,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廣播與互聯網、移動媒體的融合發展是必然趨勢,怎樣融合?高校該課程教學如何改革?探索媒介融合平台上廣播的發展路徑、方法是未來重中之重。
基於上述傳播格局變化和理論前沿視角,本課題將立足媒介融合背景,以廣播新聞課程教學為例,研究廣播新聞課程教學的新內容、新方法、新模式,創新教學理念,希望以此出發,為廣播課程和新聞傳播學專業其他課程改革提供借鑒和啟示。
一、教學理念改革
在以往以頻率為唯一輸出渠道的傳統廣播時代,廣播教學在觀念方麵的主要問題是:
1、廣播長期被認為是弱勢主流媒體,對音頻節目市場競爭因素考慮不夠充分,對廣播媒介融合趨勢關注不夠。除中國傳媒大學、暨南大學、安徽大學等少數高校外,不少高校教學模塊中沒有單獨設置廣播課程,內容被壓縮講授。
2、過於強調新技術給廣播帶來的危機感,而對利用新技術進行創新的引導力度不夠。廣播聽眾流失嚴重,尤其是年輕聽眾,媒介接觸行為主要是上網和使用手機。筆者曾在本校各屆廣播電視係學生中做過調查,發現有收聽廣播習慣的學生人數不到班級總人數的5%,新技術被誤認為是廣播的終結者。
這種陳舊的教學理念導致高校課程設置與市場人才需求嚴重脫節,造成學生隻片麵了解傳統頻率,而對媒介融合條件下數字化廣播頗為陌生,缺乏理解,如北京電台“播播視頻”彌補了廣播不能看的缺憾,網絡電台解決了廣播線性傳播時間無法選擇的問題。實踐探索拓寬了廣播內涵,廣播課程教學的理論支撐更加豐富。廣播課程教學改革必須突破理念束縛,充分考慮數字技術發展現狀,尋找創新點,將數字化傳播、互動傳播、社交網絡、多屏合一、自媒體、大數據、雲計算等理論和實踐融入教學體係,提高學生對於新媒介生態的認知,在此基礎上建構廣播課程改革新觀念、新理論、新框架。
大部分高校所開設的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課程均偏重於理論闡述,沒有突出自身的專業特點,缺乏廣播專業素養的培養,造成廣播與其它新聞傳播課程的同質化教學。以往廣播新聞教學是基於傳統頻率傳播平台,內容多以廣播新聞、編輯為主,講授基於聲音傳播的消息、專題、通訊等傳統體裁廣播節目,案例教學多以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為範文。單一培養模式導致學生不了解如何利用數字化技術采製全媒體新聞,無法適應媒介融合環境下的記者和編輯工作,更談不上創新,造成廣播多樣化發展與後備人才不足的矛盾。筆者所講授的《廣播新聞》課程突破這一局限,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