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媒體平台教學內容改革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廣播人才不再為單一頻率服務,而是能夠應用全媒體技術,對節目進行一體化全媒體內容設計和生產,將信息包裝成不同傳播渠道和傳播形態的信息產品,通過產品組合,實現整合傳播。安徽大學廣播新聞課程教學內容拓展到網絡媒體、移動媒體平台,注重對學生進行全媒體技術應用的培養,打通音頻和視頻製作界限,提高學生在全媒體平台進行新聞采編、製作和策劃運行的能力。例如,廣播新聞在網絡、微博、微信平台的節目樣式發生變化,內容碎片化,形式簡短、精練,實踐教學要求學生對廣播網絡平台加以關注。在媒介競爭激烈的今天,各家媒體競爭的已經不再是獨家新聞,而是獨家解讀,因此廣播評論、廣播新聞全媒體策劃、數據新聞等都將成為廣播教學應加強的內容。
2、雙體係教學內容改革
安徽大學的廣播課有《廣播新聞》及其配套的《廣播新聞實驗》兩門,形成理論和實驗相配套的必修核心課程,學生在學完基礎核心課程,掌握廣播新聞采編規律基礎上,進行開放式體驗創作和訓練。安徽大學廣播電視專業將課堂教學擴展為課內教學與課下教學結合的“雙體係”教學模式,形成核心課程、選修課程、創作實踐與體驗采風四個模塊教學內容。這些內容緊密相連,既注重課堂理論知識教學,又突出了實踐教學的重要。《廣播新聞》和《廣播新聞實驗》兩門課在課堂教學課時相對固定的前提下,在教學內容方麵形成互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強調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創新性實驗。
鼓勵學生參加科研。2012年筆者指導學生申報國家級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2009級廣電學生的《應急廣播如何“應急”——以安徽交通廣播908為例》獲得立項,發表三篇論文和相關研究報告。大學生創新型實驗讓學生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方麵有很大收獲,鍛煉學生獨立思考和科研創新的能力。2014年筆者在全校舉辦“聲音表情大賽”,鼓勵學生在互聯網平台上參加創作,用聲音符號來表達各種情緒和場景,讓學生體驗到廣播聲音的無限魅力。上述教學內容都是基於廣播融媒變革的全新嚐試,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所獲經驗和感悟為日後教學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礎。
3、語言訓練教學模塊
廣播對聲音傳播要求高,學生在進行連線采訪、廣播節目編播製作過程中,需要針對安徽各地方言進行普通話規範訓練和口語表達訓練。筆者除講授廣播新聞課程之外,還為學生們開設《語言傳播與自我推薦》課,主編《新編普通話水平測試與培訓教程》、《文稿播讀與新聞播音實務》,在口播新聞、記者連線報道等實訓環節中,提高學生口語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加強他們對於新聞信息的梳理和整合能力。這項為學生們提供的具有廣播電視特色的氣質和素質訓練,受到學生歡迎,對於廣播電視卓越編輯記者的培養有重要影響。
三、教學模式改革
原有的教學模式是老師單向傳播,對於學生的實驗作業,以老師講解為主,學生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在廣播新聞教學改革中,改變單向講授模式,注重與學生在課堂上的互動。
1、小組創作教學模塊
筆者將廣播電視專業學生分成小組,增加全媒體實驗練習。結合課程進展,采取自選選題和指定選題的方式進行采訪製作實驗,作業采取學生自述采製過程結合老師點評方式進行講解。學生在策劃、選題、采訪、製作中的想法、遇到的困難、有特點的細節在學生自述環節中得到充分展現,老師在學生自述後,詳細講解實驗中的優缺點,指出修改的辦法,並對理論再做闡述。這種自我分析加上理論指導的體驗,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認識到創作的具體細節。
2、體驗式教學模塊
一方麵,結合網絡電台傳播方式,加強案例教學和情境式教學,通過案例分析讓學生了解數字廣播的個性化定製方案,挑選、定製、編排電台節目,建立自己的廣播電台,進行全新的用戶體驗,了解數字廣播的運營狀態和模式。另一方麵,增加全媒體廣播新聞的采錄、編輯和節目製作,加強學生綜合處理音頻、文字、圖片、數據和視頻的能力。廣播新聞課以創作實踐促進理論教學,讓學生在創作中更加深入地體會理論,熟練掌握廣播采訪製作技能,同時,加強學生的新媒介素養教育,提高他們對於網絡信息的辨識、篩選和利用能力,強化學生對於全媒體廣播的認識,以期培養出具有創新思維的複合型記者和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