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麥克盧漢媒介視角下的“冷微博”(1 / 2)

麥克盧漢媒介視角下的“冷微博”

學子論文選登

作者:袁燕飛 冼曉露 張小莎

【摘要】不管麥克盧漢在媒體不發達的年代裏遭受過怎樣的批評和嘲諷,如今他的一個個預言正在變成現實。從“地球村”的預言到“媒介即訊息”理論的提出再到“冷媒介和熱媒介”的劃分,無一不閃爍著他耀眼的思想光芒。本文試以微博為例,分析麥克盧漢的媒介觀在新時期的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微博冷媒介延伸

莊子說:“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如今,科技主宰了人們的生活便是“機心”代替了“人心”。媒介的發展就是科技這股力量推動的。於是現在的我們就在麥克盧漢描繪的世界裏:此間的人們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封閉的由媒介調節的空間裏。正如他理解的一樣,大眾傳媒的使用派生出一些心靈習慣:“我們自身變成我們觀察的東西……我們塑造了工具,此後工具又塑造了我們。”他的科學思想非凡無比,接連不斷發生的事情,證明他的預言是正確的。當代微博的使用便是如此,融合了多種媒介,延伸了我們的多種感官,於是很多人便願意花大量時間任它擺布。筆者從麥克盧漢的視角出發,淺析當下“微博當道”現象。

一、麥克盧漢對冷、熱媒介的定義

冷媒介是指那些具有“低清晰度”,信息含量少,包容性強,受眾參與程度高的媒介。因此冷媒介如同懸疑劇一樣,留一個回味無窮的想象空間讓受眾自己填充完成。而熱媒介隻是延伸一種感覺,並使之具有“高清晰度”,是充滿數據的狀態,具有排斥性。它的包容性弱,要求的參與程度也較低。比如,麥克盧漢將書籍、報刊、廣播、無聲電影、照片等劃分為熱媒介;而認為漫畫、有聲電影、電視等是冷媒介。根據以上定義,無疑當今的微博、微信等自媒體是冷媒介。

二、作為冷媒介的微博

微博顧名思義即微型博客,是允許用戶及時更新的簡短文本,一般允許發布140個字符,並且支持用戶傳播圖片、音頻、視頻等內容。公開發布,允許任何人閱讀或者隻能由用戶選擇的群組閱讀。隨著發展,這些信息可以被很多方式傳送,包括短信、實時信息軟件、電子郵件或網頁。

說微博是一種冷媒介,是因為它的內容隻是由用戶簡單的隻言片語組成,提供的信息相當匱乏,一個完整的內容一般需要關注與被關注方進行更深的雙向互動才能完成。140個字符的限定,使得用戶發布微博時往往是經過深思熟慮,內容則更傾向於自認為值得分享的有價值、有意義的重大事件或人生感悟,從而引起討論。正如,簡短的格言警句,意猶未盡,需要讀者深入的參與其間。

例如,日益成熟的微博直播報道,尤其是災難報道。就“4·20”雅安蘆山地震而言,僅僅在地震發生53秒後,就有網民發出了有關地震的第一條微博。隨後,不少網友對相關救災情況進行更新報道。同時,不少微博名人、認證機構開始通過微博平台,進行地震相關知識點的普及和指導。這就是“微博效應”。用“微言大義”來形容微博在緊急時刻所起的作用並不為過。至於一些名人發表的人生感想、勵誌名言生活趣事也是如此。這些想法能觸動草根心中最柔軟的心弦,引起共鳴,喚起回憶。這無疑是最打動人心的一種互動,明星和草根的距離逐漸縮短。人們對“微博女王”姚晨的喜愛便是這個道理。

三、微博的能動作用

在麥克盧漢看來,可以改變世界和人們思想方式、生活習慣的不是媒介傳播的內容而是媒介形式自身。在他眼中,媒介不僅僅是信息、知識、內容的消極、靜態的載體,而是積極、能動的具有強烈反作用的形式。

方興未艾的微博讓人們“隨時隨地分享新鮮事兒”,很多人一大早睜眼第一件事就是刷微博,睡前閉眼的最後一件事還是刷微博。如此看來,微博正在悄悄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改變著人們的想法、行為,也在改變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微博”如“圍脖”一樣,溫暖,能暖人、能暖心,可以傳遞彼此間的關懷、提醒、啟發,而這種貼心話還不限於熟悉的朋友,更多來自於在網絡人海裏萍水相逢的“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