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媒介奇觀下的“雙十一”消費狂歡(1 / 3)

媒介奇觀下的“雙十一”消費狂歡

學子論文選登

作者:高月

【摘要】自2009年起,11月11日就被賦予“購物狂歡節”的意義,成為了銷售業的重頭戲,如今已成為中國互聯網最大規模的商業活動,而媒體在其中的作用體現在為購物節“造勢”,引導民眾形成了“愚昧的狂歡”。本文是基於2014年的購物節分析,指出這一現象的狂歡意涵,並透視媒體引導民眾進行多種消費、製造狂歡背後的作用機製,最後呼籲民眾理性對待媒體奇觀這一現象,回歸理性消費。

【關鍵詞】雙十一狂歡奇觀消費

2014年11月11日,這一銷售業所期盼的黃金日內,網購開搶才1分鍾,交易額即突破了1億;不到3分鍾,就迅速攀升到10億,天貓作為這次活動的收益者,當天的交易額同比增64%。很多商家借勢在次日“返場”,以期引發第二波高潮,更有甚者,部分店家已為“雙十二”進行預熱。這一網購狂歡也引起了大範圍實體店的響應,在網內、網外合力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媒介奇觀”。然而,在這歡呼、娛樂的現象背後的媒體作用機製值得我們深思。

一、“雙十一”何以引發網民狂歡

當代社會是一個媒介主導的社會,從柏拉圖的“洞中人”到李普曼的“擬態環境”以及鮑德裏亞的“影像帝國”,無不闡釋了媒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核心地位角色。“雙十一”的盛大之景雖是社會各種力量綜合作用的結果,但媒介在這一現象中卻是起著核心作用,所以本文僅從媒介的角度加以分析,說明媒體是如何引發眾人參與這場狂歡的。

早在上世紀,美國的仙托·艾英戈和唐納德.R.金德就指出了電視通過“議程設置”和“鋪墊效果”而造就美國的民意,以致媒體成為“至關重要的新聞”。①而在如今的賽博空間,不僅是電視,網絡的力量使得這一“至關重要”的程度有增無減。而“狂歡”就是媒體引導民眾參與的結果,促使了“景觀”升溫至“奇觀”,造就一種“普天同慶”的假象。這主要表現在:

1、手段的多樣性

早在10月中旬,已有各大網站進行了宣傳,在站內以醒目的字體告知,在站外,通過微博等自媒體、電視廣告、雜誌報紙預熱,甚至公交站牌也寫著諸如“錯過一次,再等一年”的宣傳語。以造就大眾的期望和渴盼心理。此外,各大店鋪還采用名人助陣、送紅包誘導、先搶免單、滿額包郵、會員優先等策略,以造成“多米諾骨牌效應”,使得原本不打算購物的民眾也紛紛迎合了這場“饑餓營銷”策略,加之從眾心理、唯價是從的心理因素,營造出在這一天定能搶到實惠和好貨的假象。

2、對象和種類的廣泛性

狂歡的對象和種類沒有界限,各大媒體已將社會的各個角落覆蓋,網絡上,所有網民都可以加入這場狂歡節,甚至,還有網民會熬夜守在電腦邊等著午夜的鍾聲敲響,以求獲得最先的優惠和福利。在網絡外,民眾也會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等渠道受到渲染,這一天在實體店紮堆購物以此釋放壓力。鮑德裏亞曾指出:“人的渴望會化為對物的占有的衝動,而唯一被真正解放了的衝動便是購物的衝動。”②為了迎合不同的群體,狂歡的種類可謂應有盡有,這也就更好理解為何購物狂歡節會有“一呼百應”之效。

至此,我們應能夠很好地理解為何道格拉斯·凱爾納會用“瞠目結舌”、“超級”、“目眩神迷”等詞來描繪諸如“雙十一”此類效果。我們已知,“媒體文化被用來推銷體現高消費理念的名人符碼、消費快感、高技術和種種嶄新的身份形式。”③。那麼究竟媒體為何能夠如此造就民眾的狂熱?對這看似“恢宏”、“熱鬧”的場麵為何要保持批判之態?這便是本文接下來要說明的話題,即媒體引導民眾消費的不僅僅是物品,在這種種消費過程中,是時間和注意力的浪費、創造性缺失、反思能力弱化及被動迎合了新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