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在使用微博時,是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內容發布自己的信息,而這些內容以前是以報紙、電視等媒介存在。這正是麥克盧漢所說的任何媒介的內容都是另一種媒介。如語言是文字的內容,文字是印刷的內容,印刷又是電報的內容一樣。那麼微博的內容就是把印刷媒介、電子媒介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媒介,把人的多種感官延伸到一個媒介載體中,既能寫,又能聽,能看,還能創作。並且一個新媒介的出現,並不是對傳統媒介的完全替代,而是在傳統媒介的基礎之上進行疊加,融合。例如廣播新聞欄目《中國之聲》增加了場外互動環節,聽眾可以通過官方微博和微信對正在發生的事件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意見,或者給欄目組提供新鮮資訊。就如麥克盧漢強調的那樣,媒介作為我們感知的延伸,必然要形成新的比率。不但各種感知會形成新的比率,而且它們之間在相互作用時也要形成新的比率。微博改變了新聞報道的形式,使新聞節目形成新的比率。同時微博也占用了我們的碎片時間,使我們的生活呈現新的形態。換言之,微博其實是新舊媒體雙方共同博弈的結果,以最有效的形式展現出來。
四、微博是一把“雙刃劍”
如今,微博在災難報道、政務公開以及產品營銷等方麵有著越來越突出的表現。同時,人們無時不刻,不知疲倦地刷微博,浪費了不少注意力和精力,當後知後覺的意識到“自己正在墮落”的時候,人們就會對微博上泛濫的信息感到反感,從而懷念以前用印刷媒體獲取信息,安靜閱讀的樂趣。現在人們閱讀紙質書籍的時間越來越少,自然閱讀書籍就慢慢的變成人們一個奢侈的“藝術形式”。就像在喧囂發達的城市裏呆久後,人們更向往寧靜簡單的鄉村一樣。不過大多數人還是會沉浸在微博的世界裏,因為人們在新技術形態中受到肢解和延伸由此而進入催眠狀態和自戀情緒並深深的卷入自己創造的工具和手段裏,而缺乏一種超脫的旁觀者態度。一方麵長時間的刷微博,打破了人體器官之間的平衡,使人體的眼睛,手指,大腦處於嚴重疲勞狀態,不僅影響視力還影響睡眠。另一方麵,微博還是滋生謠言、假消息的溫床,這是因為微博對用戶的技術要求門檻很低,在語言組織編排上要求也不高,人人都可以成為記者。當然我們不能把微博當作替罪羔羊,現代科學的產品無所謂好壞,決定它們價值的是它們的使用方式。火藥可以製作成武器用於戰爭使人們流離失所,也可以用於製作絢爛的煙花。正如麥克盧漢所言的事實:媒介的魔力在人們接觸媒介的瞬間就會產生。所以我們要改變的是我們對微博依賴的心靈習慣。
結語
總而言之,人創造媒介,又被媒介所改造。媒介是人體的延伸,而如今看來作為延伸的人體——媒介卻逐漸取代了我們人體本來固有的部分並造成人體感知的衝突。“既然理解能阻止行動,那麼借助弄懂媒介——媒介使我們延伸,挑起我們裏裏外外的戰爭——我們就可以節製這場衝突的強烈程度。”當一股“媒介潮流”撲麵而來的時候,我們可以順勢而下,但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才能不被技術所“奴役”。微博雖然改變了生活,但它終究不是生活的本身。所以不論是博客、QQ,還是微博、微信,又或是以後的更新的媒介,隻要我們始終保持“身在其中,不受其亂”的心態,那麼我們便能肆意的享受新媒介給我們帶來的精彩。□
參考文獻
①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M].商務印書館,2000
②王魯銓,《麥克盧漢視角下的微博時代》[J].《新聞窗》,2012(6)
(作者:均為廣西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2級新聞學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