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經過深入采訪後,深圳特區報以《營造良性互動的“生態係統”——平安幸福社區建設的“蓮花模式”》為題刊發了長篇通訊,整篇通訊突出了居民群眾視角,緊緊抓住社區居民最為關注的問題謀篇布局,將“蓮花模式”概括為四個圈,分別是黨群“互動圈”——通過搭建社情民意綜合平台、讓居民群眾的聲音既要聽得到還要聽得準;民生“服務圈”——“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居民不出社區,就可以享受到就業、養老、醫療等最基本的服務和保障;基層“法治圈”——通過著力打造法治文明街區、破解社區治理“最後一公裏”難題;居民“自治圈”——通過構建居民議事會、“陽光議事廳”等平台激發社區居民自治的正能量,全麵生動展示了上下互動、黨群互信、同心同德、人人參與、鄰裏和睦的蓮花“生態係統”。
三、突出“活”
與其他的報道題材相比,黨建報道相對理論化、呆板化、嚴肅化,題材先天的製約給後天的報道手段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化嚴肅為輕鬆、變呆板為鮮活就顯得十分重要。基層黨建報道對這方麵的要求就更為突出,如何讓基層黨建報道活起來?深圳特區報在實踐中緊緊抓住基層黨建中發生的人事物“小”的特點,在選取角度和切入點時注意抓“小”放“大”,從“小”入手,講鮮活的“小事”,刻畫生動的“小人物”,以小見大,用“小視角”反映“大主題”,提高了基層黨建報道的親和力,收到了良好的宣傳報道效果。
《營造良性互動的“生態係統”——平安幸福社區建設的“蓮花模式”》一文,開頭是這樣寫的:
“我有一個夢想,希望康複站能夠擁有一輛無障礙巴士,可以讓殘友們出門看看深圳美麗的大海。”懷大愛、做小事,這是深圳蓮花街道蓮花北社區康複站站長巫妙春的夢想。
為了購買無障礙巴士,巫妙春參加了央視《社區英雄》節目。該項目在全國尋找公益項目,勝出者可獲25萬元基金支持。節目中有一個PK環節是在短時間內組織千人舞,以考驗該公益項目在社區的動員力和支持度。
巫妙春立即向社區工作站和街道求助。
短短1天時間,蓮花街道12個社區誌願者全部召集完畢。當1300多名誌願者齊聚蓮花山風箏廣場,身穿紅馬甲跳起廣場舞時,誌願者的愛心深深打動了節目的3位嘉賓和121位現場觀眾,巫妙春圓夢成功。去年底無障礙巴士正式啟用。如今,這輛深圳市首台無障礙巴士被命名為“愛心巴士”,每天為街道殘疾人士提供無償交通服務。
通過巫妙春這樣一個“小人物懷大愛、做小事”的小切口、小視角,讓讀者一下子對蓮花街道產生了好奇——這個街道是如何做到在短短1天時間裏就組織起千人舞?號召力、凝聚力、組織力、行動力來自哪裏?讀者閱讀下去的興趣一下子被調動起來。
“言而無文,行之不遠”。深圳特區報基層黨建報道的實踐表明:在當今社會公共輿論場,作為“氣場”很大的黨建宣傳報道,同樣要遵循輿論傳播的規律,著力於“新”、“真”、“活”,不斷拓寬報道視野,轉換報道視角,通過生動感人的事例、新穎獨到的行文,才能唱出讀者愛聽的“好聲音”,真正發揮黨建報道引導輿論的作用和能力。
(作者:深圳特區報政聞部首席記者)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