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觀點新聞贏得更多關注
業務探索
作者:彭世鬆
【摘要】觀點新聞是當事人對事物發表的看法、評論、意見、建議,或者表達的態度、傾向、主張等的新聞。善於發現和發掘觀點新聞,既是擴大新聞影響力的題中之義,也是提升傳媒受關注度的有效路徑。隨著民眾的表達空間越來越大,表達的多元化而非“大一統”也得到廣泛認同。代表不同人群、階層、團體利益的各類訴求越來越多,也勢必產生越來越多不同的觀點表達。基於此,“求同存異”、“和而不同”成為普遍共識。觀點新聞要善於把關,也要敢於把關。在互聯網時代,既不為錯誤的觀點傳播提供機會和平台,更不能在需要傳播觀點時無動於衷、無所作為。
【關鍵詞】觀點新聞協商民主表達權
觀點指的是觀察事物時所處的位置或采取的態度。①觀點新聞,指的是某人表達觀點的新聞,就是某人對事物發表的看法、評論、意見、建議,或者表達的態度、傾向、主張等的新聞。許多時候,當事人對熱點、難點、焦點問題表達出的觀點,很容易引起關注和共鳴。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人民政協成立6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指出,人民政協要提高調查研究能力,堅持問題導向,深入實際摸清真實情況,集合眾智提出解決辦法,努力使對策建議有的放矢、切中要害。②因此,善於發現和發掘政協委員表達的觀點,既是擴大新聞影響力的題中之義,也是提升傳媒受關注度的有效路徑。
近些年來,每年3月的全國兩會期間,新聞大戰如火如荼。因全國政協委員的履職特點,他們參會履職時發表的各類意見和建議,往往成為記者追逐的熱點新聞,是各類媒體著力打造的新聞產品,也使得這類觀點新聞受到越來越多媒體的重視,得到受眾的普遍關注。根據觀察,除全國兩會或省級兩會,對市縣兩級的兩會以及兩會之外的日常履職情況,媒體甚少關注,一些人甚至認為政協委員每年就是開一次會而已。事實上,隨著中國協商民主的不斷發展,政協委員的履職頻度大為增加,這為各類媒體發現和傳播觀點新聞提供了廣闊舞台。
刊載於湖南省政協機關報《湘聲報》的兩篇報道:《如此開發地熱資源,環境能否承載?》(2013年6月15日一版,2013年度湖南新聞獎二等獎)、《“權威”排汙數據,委員現場逐一戳穿》(2009年5月22日一版,第十九屆全國政協好新聞消息類二等獎)分別還原了湖南省政協委員調研視察時發生的一個小片段。兩稿現場感強,政協委員敢於、善於表達意見,均原滋原味地予以客觀呈現。報道不回避問題、不弱化矛盾,真實地將其中的“火藥味”展現了出來。現結合這兩則獲獎的新聞作品,談談觀點新聞的價值以及如何傳播好觀點新聞。
一、政協委員履職是觀點新聞的沃土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第二十四條要求,各級政協委員應“在本界別中有代表性,有社會影響和參政議政能力”。因此,政協委員是各階層的代表人士,是相應界別的社會賢達和精英代表。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他們往往是某個地域或領域有影響力的人。
曾任全國政協主席的李瑞環說,自古以來,很多有識之士為國家大事建言立論,寫下了若幹著名的“疏”、“表”、“策”、“論”,有的在當朝當代發揮作用,有的對後人後世產生影響,有不少至今仍被人們所引用。“我們的專題調研,也應當在建言立論上有所作為。”“建言立論”,是李瑞環對政協委員提出的要求。表達意見和建議就是政協委員建言立論的一個主要形式。而這種表達往往都是針對當下社會問題、社會現象和社會生活的看法與態度,並代表著一個群體或一個階層的普遍看法與態度。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是新聞報道遵循的原則之一,這些來自政協委員履職的表達代表了人民群眾的聲音,為媒體傳遞觀點新聞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就像前述提到的兩篇獲獎新聞作品中,政協委員們對地熱資源過度開發的追問、對所謂權威排汙數據的質疑,既來自他們的專業分析和研判,也代表著周邊居民乃至整個社會的意見表達。社會轉型期,一些社會問題和矛盾的發生與發展,往往有著極其複雜的原因,借助這些具有相當程度的專業知識、表達能力和履職平台的社會賢達發聲,更能厘清和觸及問題本質,推動解決問題。於公眾而言,大家對此顯然是樂見其成的;於社會而言,顯然是大有裨益的。
二、協商民主的發展營造了更廣泛的觀點表達空間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製度化發展”,“構建程序合理、環節完整的協商民主體係,拓寬國家政權機關、政協組織、黨派團體、基層組織、社會組織的協商渠道”,“深入開展立法協商、行政協商、民主協商、參政協商、社會協商”。豐富的協商方式,多樣的協商渠道,為協商民主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