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全媒體時代地市報經濟新聞采編實踐與思考(2 / 2)

三、謀出新,標題文風脫俗化

俗話說“文章難寫、標題難作”。標題是一篇新聞的“眼睛”。冷冰冰、硬邦邦的經濟新聞尤其需要醒目的標題,隻有這樣,才能打動人心。筆者看過一些例子至今記憶猶新:《中央出台政策支持內蒙古,相關板塊昨日大幅上漲》,不如《扶持內蒙古引爆內蒙股》有韻味;《最牛基金經理王亞偉離職,相關概念股麵臨考驗》,不如《霸王別“基”王亞偉概念股失光環》吸引人……可見,脫俗的標題是一篇經濟新聞得以致勝的關鍵一環。

什麼樣的標題才算得上脫俗的標題?筆者結合這兩年在《九華晨刊》的實踐,認為可從以下四方麵進行探索:

第一,多用大白話、俏皮話、方言及口語等,令讀者感到親切。如:國際飛鏢比賽中有咱“池州造”;

第二,多用比喻、擬人或擬物、對仗等修辭手法,使人感到富有文采,雅俗共賞。如:“春風”撲麵來送崗促就業、步行街門前冷落鞍馬稀;

第三,多用動詞,這樣標題更加生動形象,富有立體感。如:遊客蜂擁最美山鄉“潤心洗肺”、530戶漁民年底告別“水上漂”;

第四,多借用時下流行詞彙、俚語等,讓讀者感到與現實接軌。如:現實版桃花源裏老人且安居且樂業。

此外,標題起得好,也並不意味著能寫出好文章。如何將重要的信息、晦澀難懂的素材寫成打動讀者的好文章,這對經濟新聞的寫作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記者在寫經濟報道時應多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時尚化的表達方式,不擺架子,不說空話,盡量少用或避免使用隻有少數人或部分人才能看得懂的字眼或話語,如古字、生僻字、專業技術用語等,這樣才能讓冰冷的文字流淌著豐富的情感,從而拉近報紙與讀者間的距離。

2014年8月,《池州日報》的一篇文章《薏仁米變身麵膜貼,黑花生種出“黑黃金”,徽農生態食品有限公司——農業高科技“孵化”出農產品高身價》就是黨報經濟新聞轉文風的一次很好嚐試。據筆者的同事回憶,她最初想寫一篇企業重視開發農業高科技產品的常規稿件,如果僅依據部門提供的現成文字材料也能成稿,但沒想到在和企業負責人聊天中意外得知,他們正委托廣東一家日化企業研發薏仁粉麵膜貼,並在征集消費者建議,於是當即決定轉換寫作角度和方法,以“美容護膚品和五穀雜糧這兩個看似不搭界的東西,硬是被石台縣土生土長的一家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聯係在一起”這種平民化的通俗語言開篇,將讀者的目光瞬間吸引住。之後,筆者的同事精準捕捉讀者需求,繼續深挖融入高科技、進行深加工、提升附加值的這些農產品,給企業和農戶帶來了哪些實實在在的好處。當月,就是這篇小切口反映大問題、寫法清新自然、有細節不空洞的經濟新聞,得到了眾多讀者的認可與稱讚。

四、不做懶漢門外漢,競逐行業潮頭

如今,信息傳播方式的多樣化讓不少記者養成了在家等通訊員來稿、編發行業資料的惰性。尤其是跑經濟新聞的記者,有時可能因為學習不夠,寫出群眾讀不懂不願看、圈內人又不屑看的外行新聞;有時又會在不自覺中被企業、行業、管理層負責人牽著鼻子走,站在他們的立場看問題、分析問題,寫出“官味”十足的新聞,讓群眾無法從心理上接受,從感情上認同,與群眾越走越遠。

沒有精鋼鑽攬不了瓷器活。筆者認為,新形勢下,隻有快速轉變、更加專業的采編人才才能適應時代的變化。跑經濟新聞的記者不能做懶漢、門外漢,每日應該要求自己閱讀、搜集、整理行業信息或跟行業有關的信息,善於從中敏銳地發現和挖掘具有創新價值的選題、信息。同時,還應具備互聯網思維、新媒體思維,具備良好的新聞素養、較強的電腦技術、較高的新聞內容提煉和信息數據整合能力,心懷職業理想追求,自始至終與受眾站在一起,隻有做到上述努力,才有可能使所在的報紙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需求,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作者單位:池州日報社)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