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全媒體時代地市報經濟新聞采編實踐與思考(1 / 2)

全媒體時代地市報經濟新聞采編實踐與思考

業務探索

作者:劉方婷

【摘要】數據、術語、千篇一律、晦澀難懂,是經濟新聞留給不少讀者的固有印象。在信息交互高度發達的今天,地市報經濟新聞如何才能做出地方特色?接地氣、求感性、謀出新,時刻以讀者的閱讀興趣為目標是必由之路。

【關鍵詞】地市報經濟新聞采編

全媒體時代,隨著新聞從采集、製作到傳播效率的加快,金融、貨幣、樓市、股市等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信息越來越牽動受眾的目光,但專業性強、“枯燥乏味”的經濟新聞要做到有人看又耐看,並非一件易事。在網絡、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圍追堵截下,地市報經濟新聞如何才能突出重圍?筆者認為,接地氣、確立民生化視角、巧妙將數據可視化處理,謀出新、讓標題文風脫俗化,是缺一不可的。

一、接地氣,經濟新聞民生化

地市報經濟新聞要接地氣,必須讓記者紮根本土,在報道內容上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積極反映民情、傳遞民聲,做老百姓的“知心人”。

池州建市晚,工業基礎薄弱,經濟社會生活也不如省內其他城市豐富多彩,市民要感知生活中的細微變化,看報是一個重要渠道。筆者所在的池州日報社除了做好黨委政府的宣傳報道外,素來將經濟新聞的采編工作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上。以報社旗下的《池州日報》和《九華晨刊》為例,兩者在經濟新聞的報道方式上雖各有側重,但終極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報道要讓市委市政府滿意,更要讓百姓愛讀,讓百姓覺得有用。

如何做到以上二者兼顧?筆者認為,經濟新聞民生化是第一要義。以人為本,把經濟新聞以說故事的口吻娓娓道來,以人的命運和生存狀態為切入點,使讀者在閱讀時不再單純讀數字,而是在了解人物故事中輕鬆地接受報道傳遞出的深層信息與觸動思考。2014年8月底,《池州日報》刊登的一篇名為《山村建起收廢站農家造出機製炭》的創業故事就是經濟新聞接地氣的一個較好呈現。“鋸末屑、邊角料裏也有商機!……一邊是木竹加工廠送來的成堆的鋸末屑,一邊則是包裝入箱對外發貨的機製炭,如此‘變廢為寶’讓朱成旺圓了創業夢。”文章一開篇,就從細枝末節中挖掘到了“金礦”,接下來又將著眼點放在一個企業家販木材、跑客運、從事木竹加工的坎坷創業路上,再輔以數據佐證,擺脫了以往經濟新聞過於嚴肅的“外套”,讓讀者很快就能產生情感共鳴。

經濟新聞的民生化,還表現在對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地方經濟熱點等方麵的權威解讀上,如油價下調、首套房貸鬆綁、公積金貸款新政出台、水電氣價格上漲、稅收營改增……近年來,池州日報社要求記者將“走轉改”工作作風貫穿於日常采訪活動中,做每一篇經濟報道前都要好好想一想“和百姓有什麼密切關係”。2014年5月21日,《九華晨刊》抓住以船為家漁民如何上岸安居這一民生訴求,從漁民“為何要上岸、該如何上岸、上岸後怎麼辦”著手,為廣大讀者勾勒出這一特殊群體的生存、入學、就業、婚姻等狀態。同時,文章通過詳述市委市政府的決策和部署,也向漁民群體傳達了最新的動態進展。三個連續發問,將故事與理性思考融為一體,使經濟新聞不再“高高在上”、“自說自話”,而是與受眾聯係得更為緊密。

二、求感性,數據新聞可視化

依據英國《泰晤士報》的辦報實踐,人腦對圖形信息的處理可以在瞬間完成,對文字的處理則需按照線性順序,速度會慢很多。因此,利用圖片、視頻等傳播手段進行新聞創新是開辟市場的重要利器。筆者以為,地市報經濟新聞的寫作同樣適用於這一實踐。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一篇文章中呈現出過多數據,等於給讀者設置了多重閱讀障礙。

近年來,“新浪圖解天下”和“搜狐圖解財經”,每期均以一張長圖將事關國計民生的新聞展現在讀者麵前,形式新穎別致,內容形象生動。《廣州日報》、《南方日報》、《揚州晚報》等國內知名報紙,也時常將經濟新聞中的數字提煉出來製成曲線圖、餅圖、柱圖、架構圖,並用漫畫、插畫等藝術元素包裝、襯托數據。可見,將數據新聞作可視化處理,這種呈現方式能夠給經濟報道帶來某種“化腐朽為神奇”的效果。

我們不得不承認,紙媒向新媒體轉型已是大勢所趨,重新思考紙媒生存方式迫在眉睫。作為一家地市級媒體,如何更好地發揮平麵媒體的魅力,追求個性化呈現,抓住更多受眾的“眼球”,是我們必須要思考的。2014年以來,池州日報社著手強化采編人員的製圖意識,尤其要求走市場化路線的《九華晨刊》盡可能將枯燥的數字圖表化,將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將分散的內容整體化,從而實現良好的傳播效果。那麼,什麼情況下需要製圖?我們的理念是:在沒有可用照片的前提下,根據文字內容進行二次加工,通過創作直觀形象的新聞圖表來美化版麵、分解數據,加深讀者對文字稿的理解。這一年來,每當池州CPI、工業、旅遊、財政等經濟數據出爐後,《九華晨刊》編輯都會製作不同的圖表來分析闡釋數據背後的經濟現象和現實意義。以CPI題材為例,我們就曾嚐試過多種數據可視化表現方式。如:2014年4月報道的《3月池州CPI同比上漲2.1%》,由於3月居住類價格漲幅最高,版麵編輯特別製作了一所大房子,將其置於版麵核心位置,在房子右側按CPI同比上漲和同比下降排出了食品類、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衣著類等圖片,隨後在圖片下方輔以數據和表明上升和下降的箭頭;7月報道的《上半年池州CPI同比漲1.9%》,文章右側配發了一張極具生活氣息的圖片——一輛超市推車裏裝了一隻塞滿雞蛋、油和瓜果的大紙袋,紙袋上清晰標出了上半年同比漲幅超過5%的幾種食品價格……諸如此類,將枯燥的數字新聞變得生動而形象,也使文章的中心思想一目了然地呈現在讀者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