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媒體時代我國報業發展策略探析(2 / 2)

在當今瞬息萬變的時代下,新媒體和新技術不斷湧現,報業需要不斷促進新聞傳播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多媒體的滲透與融合是大勢所趨,跨界融合能使傳統媒體從單向傳播走向雙向甚至是多向傳播,提升了與讀者的互動性,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媒體如果不借助新媒體優勢及時創新新聞傳播模式,必將會錯失創新發展的機會。傳統媒體人早研究,早融合,才能早日占據主動。報業的集團化不再是主流媒體旗下品牌的簡單組合,而應該是充分結合各種新興媒體,實現圖文、視頻、音頻的突破。

網絡時代帶來了一大批新新媒介,保羅·萊文森在《新新媒介》一書中認為,“新新媒介使每個人能創造媒介的內容,而且使世界各地的人們都能‘看到’這樣的內容”。③新媒介的生態環境改變了信息的傳受模式,媒介間的融合發展成為傳統報業的有效改革措施。我國最早的報業觸網在1993年,至今基本上所有的報社都實現了觸網,這意味著報業從一個封閉的輿論場轉到了一個完全開放的輿論場,中心化的新聞模式也成了去中心化,但是傳統報業實現媒介融合後,可以將去中心化的新聞再中心化,從而實現紙媒新聞深度報道的權威性。中國中央委員會的機關報《人民日報》於1997年創建了以新聞為主的大型網上信息發布平台——人民網,其輿論頻道和傳媒頻道一直受到大眾好評。2014年6月12日,以“人民日報客戶端”的上線為標誌,人民日報將形成法人微博、微信公眾賬號、客戶端三位一體的移動傳播布局,人民日報社已從傳統單一的紙質媒體,演變為融合報紙、刊物、網站、微博、微信、客戶端、電子閱報欄、二維碼、手機報、網絡電視等多種傳播形態的現代化全媒體矩陣。

四、善用互聯網思維維係用戶

所謂互聯網思維是指能充分利用互聯網的精神、價值、技術、方法、規則、機會來指導、處理、創新生活和工作的思維方式。移動互聯網已呈現勢不可擋的趨勢,互聯網思維最直接的方式體現在社會化媒體的營銷上,從Facebook、Twitter到人人網、騰訊QQ、微博、微信,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獲取信息的途徑,作為文化產業,報業可將產品和信息植入社會化媒體中,獲得範圍經濟的同時獲得受眾注意力經濟,堅持“用戶第一”理念,注重用戶體驗,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催生自身的粉絲經濟。

正如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和肯尼思·庫克耶在《大數據時代》中所說,大數據時代是一場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大數據時代注重的是非精準性,而是混雜性。④這就使信息的精準性更難得到確保。因此,中國報業既要保持原有權威性報道,堅持自己的深度報道優勢,也要在快速的媒體變革中獲得話語權。正如陸小華所說:“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定位核心是移動需求,特征之一就是滿足用戶的即刻需求。”就滿足用戶即刻需求而言,微博是一個有效的方式,“7·23”溫州動車追尾的特大事故最先的新聞源是一個網民所發的微博。微博關聯於手機移動客戶端,具有便攜性和及時性,且用戶粘性高,充分利用微博能夠及時發布新聞梗概,擴大自身影響力和受眾。《東莞時報》在意識到這一點後,率先組織人力物力財力搶占微博,報社記者“駐站”微博,通過微博獲取新聞線索,進行新聞預告,滿足受眾的好奇心和新鮮感,再到線下做深度報道。

結語

“‘紙’在求變,報何以存”,互聯網的發展改變了報紙的新聞生產、營銷模式、資本運營、盈利模式等。中國報業未來將會以不同於紙質媒體的形態出現,與網絡媒體融合發展和傳媒產業上市都將是報業轉型的選擇。作為傳播介質,“紙”的變化才剛剛開始,適應傳播介質的改變,作為傳播內容的“報”,其表現形式、生產方式以及媒體與受眾的互動方式都應當因時而變、應勢而變。馬克思主義哲學表明,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具有其規律性,潮流和大勢是不可違的。因此,中國報業應該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應提高報紙內容質量,避免同質化,做強深度報道,繼續提高報業“解釋力”。網絡媒體雖具有很強的時效性,但傳統紙媒在調查性新聞的報道上是網絡媒體望塵莫及的。紙媒具有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並未被顛覆。未來幾年甚至幾十年,仍是報業和網絡媒體的博弈。

參考文獻

①黃楚新,《我國報業發展走向:區域性、大數據、融合性》[J].《新聞與寫作》,2013(5)

②趙嘉兵,《活動營銷:整合媒體資源的利器》[J].《青年記者》,2007(9)

③保羅·萊文森:《新新媒介》[M].複旦大學出版社,2014

④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思·庫克耶:《大數據時代》[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湖南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