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進入web2.0時代後,麵對手機及平板電腦等移動媒體的進一步普及,紙媒出現了一些全新的數字化嚐試,例如全國各大報紙媒體紛紛開設官方微博與微信賬號,對熱點事件進行微博直播、調查、微信精編推送等,至此社交媒體在時效性上的優勢被廣大報紙媒體所熟知。與此同時,一條新聞以即時發布在社交媒體上的的形式傳播後,並不意味著這條新聞生命的終結,紙媒隨後可以以深度報道的形式跟進,而微博則能很好的利用圈子效應為後續報道積聚人氣。
隨著新的互聯網技術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湧現和廣泛運用,報業數字化進程必將向前邁出曆史性一大步,這種趨勢在新出現的一些報業數字化形式的探索中可見端倪。
例如英國研發的“數字化新型紙張”便給報紙數字化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作為智能紙張,人們通過觸摸來與紙上的內容進行交互。交互式新聞紙能夠給一張紙連上網,紙上帶有按鈕,去報紙上戳按鈕,就可以播放內容的音頻版、分享社交網站。同時,交互式新聞紙可以用於收集點擊量、關注時長和等待信息等,供出版者和營銷人員進行分析,因此拿來印刷交互式廣告等,這在某種程度上保證了報紙的廣告收益。交互式新聞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延續了實體報紙的生命力,更增加了其趣味性與互動性。
除此之外,一種前景較為明朗的報業數字化形式——“雲報紙”,也開始出現在讀者的日常生活中。2012年5月17日,《京華時報》在北京首次發布旗下的“雲報紙”,這也是全球首家將圖像識別技術與報紙相結合的媒體。“雲報紙”每周四隨報紙發行,讀者可根據需要下載Iphone或Android客戶端,對準加載了雲技術的圖片拍照,便會體驗到該條新聞的相關視頻、圖片和更多文字報道,同時讀者還可通過拍攝“雲報紙”完成在線購物。
新技術的發展給報紙媒體帶來了新希望和新思路,為此“技術決定論”的影響被誇大。我們不可否認技術團隊的組建對於打造報業數字化的重大意義,但是也不能將數字化進程的推進完全寄予技術變革的身上。技術提供的隻是一種存在形式的保證,而真正推動報業數字化發展的則是另外一些非技術性因素,如內容、渠道、接收終端、並購經營等。
從內容上來說,要適應報網融合,就需要改革內容采編流程,做到內容創新。目前,以社區化媒體為代表的自媒體形式正在改變受眾以往的信息接收模式,人人都是信息的發布者和接收者,信息更新的周期進一步加快,促使傳統意義上紙媒的突發性新聞成為“曆史”,新聞失去了時效性,從簡單的告知層麵來說,紙媒已經失去了吸引受眾注意力的砝碼。由此看來,要與網絡媒體競爭,便需要從內容上進行深度把握與創新,改變傳統新聞采寫方式,強化深度報道,挖掘新聞背後的新聞,從事件的廣度與深度上進行開掘。同時,紙媒的內容需要以受眾需求為導向,受眾的多寡是吸引廣告主投放廣告的一個重要考量因素,想要適者生存,黏住老受眾,吸引新受眾乃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