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媒介融合環境下的報業數字化轉型
媒體融合發展
作者:劉彧
【摘要】技術的革新、受眾的轉變催生了報紙數字化的變革,在報網融合的背景下,報紙數字化經曆了從簡單的內容複製到數字化平台搭建的過程,並且,如雲報紙、交互式新聞紙等新技術的出現和普及也促使了報紙數字化新的嚐試。我們在肯定技術影響了報紙數字化經營的同時,也不能忽略一些非技術性因素的作用。
【關鍵詞】媒介融合報紙數字化轉型
伴隨計算機、網絡技術再到目前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和發展,人類逐漸進入了數字化時代。其實早在十多年前尼洛葛龐帝就已經預言了當今世界將會是一個以數字化生存的世界,在他的《數字化生存》一書中提出,計算機不再隻和計算機有關,它也決定了我們的生存。麵對新的信息生產和傳播方式,報業的生存和發展無疑麵臨著諸多挑戰。
由於傳統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媒體的發展,使得新聞從采集、製作、發布到接受都發生了變化,讀者越來越習慣於從網絡上獲得信息,一些報紙的發行量在不斷下跌。而微博和SNS社區的進一步發展,使得網絡內容的更新速度也得到了飛速提升,傳統紙媒的“一日新聞”正在不可避免地被網絡媒體的“一秒新聞”所替代。以往,互聯網媒體采編權的限製使得網絡媒體不得不從傳統媒體上獲取新聞資源,但以微博為首的自媒體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打破了這種關係,互聯網媒體開始為紙媒提供源源不斷的話題和談資,例如“元芳,你怎麼看”無厘頭地在網上走紅,引曝微博討論,幾天後不少紙媒竟然花很大的版麵來報道,不得不讓讀者發問,紙媒的深度何在。
《小康》雜誌2012媒體信用調查顯示,微博公信力首超廣播、雜誌。在“公眾心目中公信力最強的主流網絡媒體”排行中,新浪、騰訊遠超人民網和新華網,微博排在了“受訪者心目中公信力最強”媒體類型的第四位,位列廣播、雜誌之前。由此可見,在議程設置,創造社會流行語,引導公眾輿論上,傳統報紙媒體表現乏力,紙媒的公信力逐漸流失。
但是,在麵對網絡媒體的快速崛起時,傳統紙媒似乎並沒有以預期速度衰落。不論是紙媒的“消亡論”、“寒冬論”還是“春天論”,經過十幾年時間的檢驗,幾乎任何一種論調都無法真正印證。1967年,麥克盧漢在《媒介即訊息:效果一覽》中提出媒介生態的概念,以環境作為特定的比喻,生態意味著讓不同的媒介能夠共生共存而不是消亡。互聯網時代,報業的發展不是以取代為目的,而是以報網融合,數字化轉型為目標。
在報網融合的道路上,我國的報業數字化大致經曆了以下階段:
1995年至2000年是報紙電子化階段,這一階段就是簡單將傳統紙媒內容複製粘貼進網絡,供網民瀏覽。1995年10月20日,《中國貿易報-電子報》在人民大會堂開播演示。這是國內第一家正式在互聯網上發行的電子日報。而到1997年1月1日,《人民日報》網絡版的正式推出,預示著中國媒體的中堅力量出擊互聯網。
2000年之後報業網站盛行,於是便進入了以新聞為主的綜合性網站階段,通過改造傳統媒介的網絡版,利用多樣化的多媒體形式來滿足網民的需求。早在1995年的12月《中國日報》網站開通,成為了在中國開全國性日報辦網站之先河。2000年8月21日《人民日報》也完成了從單純的網絡版到“人民網”的轉型,確立了由“綜合新聞網站”到“集團新聞網站”的戰略定位。自此,全國數千家報紙媒體建立了專屬的報紙新聞網站。在此基礎上,因為手機上網用戶的飛速增長,這些報紙新聞網站也逐漸關注手機媒體,於是,在傳統手機報的形式之上,WAP新聞網站開始興起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