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做好輿論引導的四條基本路徑(3 / 3)

四、灌輸——增強針對性,提高新聞內容質量

人們現在往往對“灌輸”一詞心存戒備,經常把它和“宣傳”、“洗腦”這樣的字眼聯係起來。然而追溯曆史會發現,它的含義是中性的。列寧1902年發表的《怎麼辦》一書係統闡述了他的灌輸論思想。他強調,無產階級政黨必須從外麵把社會主義思想灌輸到工人運動中去。作為黨的主要輿論工具,黨報黨刊是黨表達思想意誌的“喉舌”,是黨體察社情民意的“耳目”,是黨動員人民群眾的“號角”,它所行使的一項重要職能,就是要把黨的意誌灌輸到人民群眾頭腦中去。既然要向無產階級及廣大群眾灌輸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那麼無產階級政黨就一定要講究灌輸的方法。灌輸論認為,要以理論家、宣傳員及組織者的身份“到居民的一切階級中去,應當派出自己的隊伍分赴各個方麵”;要同工人運動相結合,采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語言形式向工人階級進行灌輸,切忌硬灌、盲灌。筆者認為在媒介融合時代,黨報黨刊的輿論導向工作應該在灌輸論的指導下,在方法論上加強新聞內容和觀點的針對性、優質性。

看菜下飯、對症下藥,講的是辦事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麵。同樣,為了收獲預期的傳播效果,要提供更具針對性的內容和觀點:一方麵,隨著媒體技術的發展、終端的多樣化,人們被動獲取的信息越來越海量,但分配到這些信息上的注意力卻越來越分散;另一方麵,過去黨報黨刊古板、生硬的傳播方式已不再能適應新時期的要求,而普遍的政治冷漠更加大了上情下達的難度。在這種情況下,依靠外力幫助分揀對自己有價值的信息的需求應運而生,而這種客觀上存在的需求為進一步做好輿論引導尋找到了一個突破口。黨報黨刊需要站在一定的政治高度,在掌握大量信息的基礎上,隨時判斷出與用戶切身利益相關的信息,並推送到與每個用戶相連的移動終端上。

離開了紮實的內容基礎,疏通、搭建再多的渠道、平台,難免會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這一意義上,黨報黨刊要提供更加優質化的內容和觀點。內容是傳統媒體的看家本領,也是傳統媒體的立足之本。新媒體依靠渠道起家,但內容仍是靈魂和基石。財新網數字頻道製作的數據新聞“金道銘的紅顏白手套”與“周永康的人與財”用同一套代碼展現人物關係圖譜,但前者受關注度明顯不如後者,其原因歸根到底在於選題內容的分量。首先,黨報黨刊要以政治家的高度把握大局,按新聞規律辦事,第一時間對突發事件做出回應,保證新聞的客觀性、真實性,準確地報道新聞,用事實說話。其次,網絡淺顯化、碎片化閱讀方式逐漸改變網民的閱讀習慣,黨報黨刊應當適當地調整文風、篇幅,摒棄“假大空長”的陋習、少些生硬、枯燥的長篇大論,多提供有深度、有溫度的新聞產品。要在魚龍混雜的信息叢林裏嚴謹地求證,在眾聲喧嘩的輿論漩渦中獨立地思考,依托精細化的新聞生產流程和專業化的采編隊伍,為讀者撥開迷霧,廓清立場,用生動的事實和鮮活的文字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開源、疏浚、引導、灌輸,既是四條路徑,又是相互關聯、融合的統一體。隻要協調運作,默契配合,就能使輿論引導做得更加準確,更加有力。

在日新月異的時代進程中,作為聯係黨和人民群眾的一道橋梁,黨報黨刊自當把握這個時代跳動的脈搏,順應媒體發展的新趨勢,迎接新挑戰,加快媒體融合發展新步伐,以全新的平台、全新的表達,全力打造新型的主流媒體,講好“中國故事”,唱響“中國聲音”,為經濟社會發展凝聚共識、信心和力量。

參考文獻

①喻國明,《媒體融合重在應用“互聯網思維”》

②詹姆斯·柯蘭、娜塔莉·芬頓、德斯·弗裏德曼著,何道寬譯:《互聯網的誤讀》[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③梁小建,《媒介融合中提升主流媒體輿論引導能力的思考》[J].《中國出版》,2011(8)

④袁新潔,《媒介融合下黨報轉型升級與科學發展研究簡述》[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2)

⑤鄒軍,《媒介融合與中國傳媒產業規製變革》[J].《閩江學刊》,2010(3)

⑥趙兵、李建春,《求解“兩個輿論場”的最大公約數——自媒體時代黨報創新實踐的“集體性自覺”》[J].《新聞戰線》,2012(11)

⑦羅宇凡,《當互聯網有了記者證》

⑧於誌剛,《網絡謠言與網絡言論自由的理念背道而馳》[N].《光明日報》,2013-9-16

⑨鄭誌祖,《習式講話再造官方話語體係,善用短、實、新文風抒發情懷》

⑩《人民日報社張鐵:尋找黨心民意的共鳴點》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2013級新聞傳播學部新聞學院新聞學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