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疏浚——抓住傳播時機,排除噪聲幹擾
鄒軍在《媒介融合與中國傳媒產業規製變革》一文中預測了未來傳媒產業規製的三大趨勢:抑製壟斷與放鬆管製同步、內容監管與傳輸經營分開、規製機構重組由分立到統一。對於傳統媒體來說,內容監管向來是備受重視,而在監管方式上,法律法規扮演的角色具有不可替代性。我國現行大多數法律製度是針對現實世界中各種違法犯罪活動製定的,而不是針對具有許多不確定因素的互聯網,法律規定並沒有完全體現或充分考慮網絡傳播的特點,於是網絡上極易出現謠言、誹謗、虛假新聞泛濫的混亂局麵。
麵對良莠不齊的輿論環境,除了“開源”,更要“疏浚”,力求去蕪存菁,防止泥沙俱下。同樣以水為喻,筆者以為“疏浚”的方法有“過濾”和“沉澱”兩種。
所謂“過濾”,就是要綜合運用各種手段把那些雜質排除在外:黨報黨刊固然要積極回應網絡熱點,卻也不是事無巨細地去搞什麼有聞必錄,而應該分清楚輕重緩急,有選擇地去報道對人們真正有價值的新聞,選擇一些事關大是大非、事關民生關切的輿情有的放矢。比方說,《新華日報》在其“還原真相”欄目的議題設置和刊出頻次上進行了加強,有些稿件還獲得了中宣部《新聞閱評》的首肯。2013年刊發的《一條國外謠言是如何“進口”的》、《“洋榜單”給100個市政府排名?》、《“史上首個”小學排行榜不靠譜》等,針對社會熱點進行了解析,及時地製止流言的公開。麵對謠言、誹謗、虛假新聞泛濫的網絡環境,黨報黨刊的記者、編輯們應當保持冷靜、理智的思考,不為表象所蒙蔽,而是獨立地去做相當艱苦的調查工作,保證新聞品質。
所謂“沉澱”,講的既是以對曆史負責的態度和成果去經受時間的考驗,也是黨報黨刊對待報道時機的慎重考慮:一般來說,報道時間距離事件發生的時間越近,越容易收到良好的效果,一是搶占受眾的注意力,二是在受眾頭腦中形成“先入為主”的印象;然而,正所謂“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出於認知原因、利害關係和深入挖掘新聞資源的需要,有些新聞則需要被“壓”下來,或者以巧妙的方式被逐漸釋放出來。新華社於2014年7月29日晚間正式發布了周永康被立案調查的消息,但其實早在同年3月,某刊物就已經以《神秘富商周濱家族浮出水麵其父周元根的如煙往事》為題發表3萬字的長篇報道,首次揭露周永康腐敗的內幕,引發輿論在之後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的關注和猜測,直到最終被證實。對周案的處理,正是通過這樣一種不斷“脫敏”的手法,避免了政治局勢的大動蕩。
三、引導——因勢利導,把握黨心民意的共振點
新華社前總編輯南振中“兩個輿論場”的理論受到學界和業界的廣泛認可,他認為:“在當下中國,客觀存在兩個輿論場。一個是黨報、國家電視台、國家通訊社等‘主流媒體輿論場’,忠實地宣傳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個是依托於口口相傳特別是互聯網的‘民間輿論場’,人們在微博客、BBS、QQ、博客上議論時事,針砭社會,品評政府的公共管理。互聯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改寫了輿論引導新格局。”
在此基礎上,學界就如何打通兩個輿論場的問題展開討論,得出了相對一致的意見,那就是要“找好兩個輿論場的最大公約數”、“把握黨心民意的共振點”。近期以來,人民網、新華網等眾多網絡媒體中經常出現署名為“國平”的評論文章,內容大都回應熱點話題與網民關切,篇幅短小精悍,直擊問題核心。比如在點明十八屆四中全會的重要意義時,“國平”寫到“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香港“占中”事件發生後,“國平”更連發十多篇評論,直斥占中違背法治和民主的本質。“國平”評論稱,“占中”分子言必稱民主,行必言自由,卻連民主的本質在於包容與協商,自由的前提在於不妨礙他人的自由這一基本常識都不遵守。無獨有偶,《人民日報》任仲平作者之一張鐵在2014年度中國新聞獎頒獎典禮上發表的講話再次重申了“黨心民意的共鳴點”這個主題,從“把握中央關切”、“把握黨員關切”、“把握群眾關切”三點入手進行闡述,力求“讓黨心與民意共鳴、曆史與現實對接、理性與情感交疊”。日前,《嘉興日報》評論員王垚峰因其長期在微博上發表反黨反政府的極端言論被報社開除,這種線上線下“兩麵派”的做法被形象地稱為“砸鍋黨”。“砸鍋黨”在報紙上以虛偽姿態諂媚體製內的領導和群眾,在網上用偏激言論迎合反體製力量,人為地加大“兩個輿論場”的隔閡,激化“黨心民意”的對立,也是黨報黨刊必須要引起足夠重視的現象。
互聯網極大地豐富了新聞來源,已成為經濟社會運行的重要基礎設施和影響巨大的新興媒體。在把握好“黨心民意共振點”的基礎上,一方麵,黨報黨刊應當及時、積極、主動地回應網絡熱點問題,根據網絡信息設定報道內容,根據網絡輿情調整報道角度;另一方麵,黨報黨刊要當仁不讓地奏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黃鍾大呂,堅定對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的話語權,牢牢把握主動權,使黨報的輿論引導成為社會的主流聲音。黨報黨刊要積極努力為網絡媒體做好內容和觀點的提供商,不因為網絡媒體的介入而失去主動權或出現低俗化乃至自我矮化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