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黨報微博建設如何驅動自身改革(2 / 3)

3、注重傳播內容的權威性

微博意見領袖對大眾傳播的接觸頻度高、接觸量大,擁有發達的信息渠道,發布的信息權威性強。人民日報官方微博雖然依托於母體人民日報強大的信息渠道,而非僅僅依賴母報的電子版。它擁有自己獨立的采編團隊,建有專屬的微博運營室,形成了一套相對成熟的管理機製和運營體係,能夠直接調動國內外分社記者,使原創內容達到其微博總量的90%以上,充分保障了信息的權威性。

4、綜合運用多種傳播技巧

(1)信息載體形式多樣。微博傳播融合了文本、圖像、視頻等多媒體手段於一體,依靠多媒體符號塑造出一個成功的意見領袖。人民日報官方微博中文字、圖片、視頻、鏈接、表情、長微博、在線投票等多種信息呈現方式已經得到了普遍應用,特別是圖片和視頻在提高微博傳播影響力方麵有顯著效果。

(2)全天候傳播。意見領袖“全天候24小時滾動播報,將事實性信息、意見性信息和服務性信息進行組合發布,基本形成了傳播熱點。”③人民日報官方微博全時段循環播報的方式打破了紙質版出版周期的限製。在直播“馬航失聯”的報道中,人民日報官方微博在3月8日至14日的7天之內共發出263條滾動信息,積極發揮了撫慰公眾情緒和引導輿論的作用,這是紙媒所無法企及的。

(3)注重開放性,發揮品牌效應。人民日報官微通過轉發、評論或@網友、媒體內部人員、板塊及其他媒體來保持官方微博的開放性,以名記者、名編輯和旗下名牌媒體的品牌效應提升官方微博的影響力。如“微議錄”和“人民微評”兩個知名板塊,通過轉發、評論一些網友對熱點事件的精彩評議,與網民展開互動,在引導輿論的同時建立了口碑。

5、堅持理性和建設性立場

人民日報官微“意見領袖”的稱謂並非來自於母報固有的權威,而是源自粉絲對其真知灼見的認可。從誕生起,人民日報官微就沒有抱著宣傳、公關的功利心態,而是將自身當成一個網友真誠地潛入微博,在觀點競爭中堅持理性發聲,用“微言”凸顯“大義”,逐步確立起權威和主流。例如在“羅昌平微博實名舉報劉鐵男”事件中,人民日報官微就此發出了理性的聲音:“從被實名舉報,到新聞辦負責人否認嚴斥,再到今天證實接受調查,劉鐵男的‘劇情’跌宕起伏。實名舉報在先,組織調查在後,這再次說明,創造條件讓公眾監督,是反腐製度化不可或缺的正能量。同時也要警醒:新聞發言人本是公職,怎會淪為‘家奴’,為個人背書?”

二、人民日報官微建設對黨報改革的啟示

能否在互聯網平台成為新的意見領袖,占據網絡輿論引導的高地,是衡量傳統黨報新媒體轉型成效的重要指標。人民日報官微在微博平台的博弈中重塑了其作為黨報和中國第一大報的公信力,在社交媒體中構建起一個民主、平等的公共領域,一步一步地推動著社會的進步,這無疑是一次成功的轉型。

反觀作為傳統主流媒體的黨報,如果不改革、不發展,最終可能從主流淪為二三流。因為在互聯網時代,“主流媒體和邊緣媒體的角色對換,並非因為新媒體多麼強大、微博多麼萬能,而是一個昔日的主流媒體在違背新聞傳播規律中逐漸將話語權和主導權拱手相讓的過程。”④

困局之下,隻有變革才是唯一出路,傳統黨報應該吸收一切有利於轉型的思維和觀念,因此,不妨借鑒人民日報官方微博對黨報融合發展的經驗,至少包括理念變革和技術變革兩個層麵。

1、理念變革

(1)樹立互聯網思維,強化受眾意識和服務意識。新媒體時代的傳播邏輯是以用戶為中心,用戶意味著市場,是傳統媒體生存的土壤和轉型發展的最大資源,要始終把鞏固核心受眾、爭取邊緣受眾、發展潛在受眾貫穿於黨報融合發展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