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學科競賽在卓越工程師創新人才培養中的應用探索(2 / 3)

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是貫徹執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而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項目。“卓越工程師計劃”主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工程實際為背景,以工程技術為主線,通過高校和行業企業的密切合作,著力提升學生的工程素質,強化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工程設計能力與工程創新能力的培養,對高等教育麵向社會需求培養人才,調整人才培養結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增強畢業生就業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導作用[8]。

由此可見,卓越工程師計劃的主要內容之一是校企合作和工程創新能力的培養;而學科競賽的主要功能和目標便是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兩者具有天然的結合點。因此,高校如何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鼓勵學生的科技創新熱情,並與企業共建深度合作平台,以競賽為契機開展創新實踐活動、以競賽來檢驗創新實踐教學效果,是當前教學改革和開展卓越工程師計劃的主要內容之一。

2 校企深度合作助推學科競賽

校企合作是國家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校企合作的形式包括:共建實驗室、實驗中心,共建實習(實訓)中心、實習基地、共建師資隊伍、共建校企產學研聯合體等[9]。目前的校企合作絕大部分還是停留在資源共享(例如共建實驗室等)、人才輸出(例如實習基地等)和產學研三個方麵。在對本科生的培養,尤其是創新能力的培養方麵,現有的模式作用有限。例如資源共享一般來說都是共建專業型的實驗室,而絕大多數本科生難以進入專業型的實驗室進行長時間的學習;人才輸出一般都是在最後一年,也很難對本科階段的整體創新能力培養起到作用;而產學研主要針對的是教師和研究生,對本科生的輻射十分薄弱。因此,在長期的摸索中,我們提出針對本科生的“從把人才送到企業去轉變到把企業引進學校來”的校企深度合作戰略。這種引進不是單純的掛塊牌子,而是要實實在在地將企業的真實項目引進來,將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引進來,將企業的一線工程師引進來。既然我們的本科畢業生能夠進入企業承擔項目開發等工作,那麼為何不讓合作企業早點進入學校為企業量身打造適合自己的人才?學科競賽為這種校企深度合作架起了橋梁。

近年來的軟件和計算機方向的學科競賽逐漸轉向開放式形式,而且越來越關注學科前沿、創新點和商業考量,而這些都是企業最關注的。因此,我們可以結合企業實際,針對某一競賽題目,由指導教師和企業工程師協助講解目前行業背景和企業實踐過程,並啟發學生提煉出題目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然後讓學生高效有針對性地進行國內外相關技術調研,並根據調研情況製定解決方案,最後以精簡的企業項目開發模式進行開發和實施。學校和企業及學生三方可根據相關協議明確最終成果的歸屬形式,學生的就業方式和其他涉及多方利益的相關內容。

3 基於學科競賽的創新能力培養模式

以上我們主要論述了校企深度合作助推學科競賽的內容,這部分我們重點就學科競賽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方麵的探索作一總結。

我們進行的基於學科競賽的創新能力培養模式基本分為三大塊:相關課程、企業實踐和競賽周期。軟件工程專業相關的學科競賽和科技項目有:ACM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大學生服務外包創新應用大賽、大學生多媒體競賽、大學生電子商務競賽、挑戰杯、新苗計劃、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等。首先,我們按照本科生年級的不同,引導學生參與不同的競賽或項目;其次,在課程體係上我們有針對性地開設技術類課程、人文藝術類課程等四大體係,並注重理論授課、實踐授課和社團指導的結合,突出團隊建設、溝通技巧、設計藝術、項目管理、開發技巧、測試方法、演示技巧等方麵的內容;第三,積極引進企業工程師來學校開展業內前沿、最新技術和商業模式等方麵的講座或研討會,拓展學生的知識麵,並引導學生發揮批判思維、發散思維、收斂思維、聯想思維、逆向思維、組合思維,思考“為什麼?怎麼做?有無替代方案?是否可改進?”等問題;第四,積極引入企業真實項目,由企業工程師、教師和學生一起進行聯合開發,在此過程中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第五,大部分競賽周期可劃分為:組隊/選題、項目啟動、項目需求分析、整體方案設計、項目實現、係統測試、文檔/答辯、項目總結等環節。不同的環節對應不同的企業需求能夠鍛煉學生不同方麵的能力,最後,用競賽的結果來檢驗教學改革的成敗,並不斷反饋促進教學改革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