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學科競賽在卓越工程師創新人才培養中的應用探索(1 / 3)

學科競賽在卓越工程師創新人才培養中的應用探索

計算機教育

作者:葉岩明 餘日泰

摘要:創新人才培養是卓越工程師計劃的主要內容之一,學科競賽是創新能力培養的關鍵環節。為了更好地實現卓越工程師培養目標,提出了基於學科競賽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踐結果表明,該模式能夠有效培養企業所需要的創新應用人才,效果明顯。

關鍵詞:學科競賽;卓越工程師;創新人才;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3)08-71-03

0 引言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很多西方國家發起了大規模的教育改革,倡導學生應該適應知識型的快速變化社會[1-3]。從2000年開始,香港大學著手進行了以基於項目的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為關鍵教學革新的教學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PBL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方法,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科知識,同時增長學生解決問題的一般能力、批判思維、協作技能及溝通能力。目前PBL方法已成為全世界範圍內研究和應用最多的教學方法之一[5]。

計算機和軟件行業是近幾十年來發展最為迅速的行業。上個世紀,以求伯君為代表的中國第一代程序員帶給業內諸多驚喜,以“一己之力”撐起一個公司的運作的案例層出不窮,“知識英雄”的稱謂也被廣泛加冕於這批軟件工程師。但是,隨著計算機和軟件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快速加強,相關的技術體係越來越龐大,各種信息化係統和專業軟件也日益趨於複雜化,在這樣的背景下,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信息領域的“個人英雄”時代自然終結,現在的軟件行業一定是團隊化、協作化甚至是國際化的。

軟件工程專業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軟件開發能力,同時讓學生了解和掌握軟件行業特征和氛圍。相比其他學科而言,軟件工程是創新性、實踐性和協作性很強的一門學科,而且是技術體係發展最為快速的學科。因此多年來我們一直致力於在教學上突出案例驅動的實踐教學的作用,首先引進了部分具有企業背景的教師,並與微軟等大公司合作培養了一批三師(講師+工程師+職業師)型教師;其次,我們在課程體係上加大課程實踐內容的比例,對於技術類主幹課程,實踐內容和理論部分的比例不低於1:1;第三,整理實踐案例庫,以工程案例驅動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和批判思考能力。幾年的實踐結果表明,這種方式對學生的培養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專業就業率和就業質量一直呈上升趨勢。但近年來,我們在實踐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第一,案例的更新跟不上學科相關技術體係的發展,很多案例在運行幾年後已不能體現技術和業界的現狀,因此對學生的吸引力也逐漸開始下降;第二,學生會從高年級獲取課程案例的解決方案甚至是源代碼進行修改,而教師一般難以完全辨別,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第三,案例教學相對來說還是一種半封閉式的教育體係,因此在新的解決思路、業內前沿等關乎創新能力培養方麵缺乏相應的機製。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開始嚐試PBL教學模式改革,並在2011年獲得軟件工程卓越工程師計劃資助的基礎上,積極探索以學科競賽和深度校企合作為主導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本文就將這方麵的經驗進行分析和論述。

1 學科競賽和卓越工程師計劃

大學生學科競賽有著常規教學不可及的特殊的創新教育功能,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優化人才培養過程,提高教學質量,具有獨特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6]。早在2007年,《教育部財政部關於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教高[2007]l號)文件在“實踐教學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部分就明確提出:繼續開展大學生競賽活動,重點資助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和廣泛參與麵的大學生競賽活動,激發大學生的興趣和潛能,培養大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和創新精神[7]。

近年來,省教育廳和各個高校都積極組織和參與各類大學生學科競賽活動和科技創新活動。目前,相當一部分學科競賽和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已經成為各大高校展現實力的平台,甚至有些競賽剛剛推出第一屆便引起了省內幾乎所有相關高校參與角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