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信息素質培養的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探討
計算機教育
作者:龐海傑 王麗 周宏 王培祥
摘要:應用型普通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應以學生信息素質培養為目標,為此對計算機基礎課程體係構建、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模式優化等方麵進行了深入分析、探討和改革實踐,實踐證明該教學改革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信息素質。
關鍵詞:信息素質;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TP391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3)08-68-03
0 引言
“當代信息社會的發展,對大學生信息素養與能力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所謂信息素養與能力,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的報告認為是‘吸收、處理、創造信息和組織利用、規劃資源’的能力和素質。也就是說,要求信息社會中的每一名大學生,都能夠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進行有效地檢索,發現有用的信息,並通過適當的分析處理,使獲取的信息在自己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發揮作用。此外,信息素養也包括能夠自覺遵守與信息相關的道德、法律和規範等方麵的品德。”這是2006年6月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編製的《關於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意見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中關於“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要體現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的闡釋[1]。
目前我國高校中學生(非計算機專業)信息素質培養的主要途徑在很大程度上通過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來實現。然而,由於多方麵的原因,長期以來不少高校的計算機基礎教學存在著課程體係不完整、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落後等弊端,基本上是圍繞省計算機文化基礎考試(專科非計算機專業及本科部分專業)和計算機等級考試(專科計算機專業及本科大部分專業)為目標,將計算機基礎教學作為以應試為目的的計算機知識的傳授,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對學生信息素質培養的重要性。
因此,為貫徹落實教指委《關於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意見(試行)》和《高等學校文科類專業大學計算機教學基本要求(2008年版)》等文件精神[2-5],按照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並結合學校實際,我們按學科對計算機基礎課程體係進行規劃建設,在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改進,考核方法改革等方麵進行了探索實踐,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1 構建基於信息素質培養的課程體係
根據相關文件精神和新時期對大學生信息素質的要求,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們把計算機基礎教學內容分為兩個層麵:一是公共基礎層麵上的計算機基礎教學內容;二是與專業相結合的計算機教學內容。
1.1 公共基礎層麵
公共基礎層麵指的是計算機公共基礎模塊,主要內容包括打字技能(每名學生漢字錄入速率不少於60字/分鍾,該項作為學生畢業考核的必要條件)、熟練使用Office辦公軟件及其他常用軟件、熟練使用常見辦公設備(打印、複印、掃描、傳真等)等。計算機公共基礎模塊是與專業相結合計算機基礎教學模塊的基礎,也是培養學生基本信息素質所必須的。該模塊授課內容是根據新生入學前雖已具備一定的計算機基礎知識,但不夠係統且參差不齊的實際情況,通過案例教學和任務驅動等方法引導學生在注重知識係統性的基礎上加強實踐環節教學,以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和信息素質。該部分內容教學時間安排在一年級的第一學期。
這一層麵雖然學習難度不大,但內容相對較多且學時數較少,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讓學生通過網絡進行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掌握盡量多的信息技能,同時也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繼續學習的能力和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