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基於信息素質培養的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探討(2 / 3)

1.2 與專業相結合層麵

與專業相結合層麵上的計算機基礎教學模塊是除計算機公共基礎模塊之外其他課程的集合,這是提升學生信息素質的關鍵。因各專業對計算機知識的要求及側重點有所不同,因此,該層麵上的課程模塊的設置應結合專業信息素質要求,同時要注重實際應用。在具體實施時,我們充分利用了本校完全學分製的優勢,學生根據自己的專業實際,以及個人興趣和特長選修相關課程模塊。通過相關課程模塊的學習,學生可以把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計算機知識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切實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進而提高我校學生的信息素質和就業競爭力。

目前,該層麵教學模塊的設置主要有(可根據實際調整):①辦公係列軟件高級應用模塊;②計算機網絡應用模塊;③多媒體應用模塊;④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模塊;⑤數據庫應用模塊;⑥硬件基礎模塊。

根據上述兩個層麵上計算機基礎教學要求,本院構建起基於學生信息素質培養的課程體係。學生在選修與專業相結合層麵中各課程模塊的課程時有相應的學分要求。

2 精選基於信息素質培養的教學內容

課程體係構建僅僅是為培養信息素質較高學生搭建起了框架,要想真正實現培養目標,須通過相關課程的教學內容來完成。因而,我們對相關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了遴選和優化。下麵是計算機公共基礎教學內容。

計算機公共基礎教學內容的選擇遵循基礎性、係統性、連續性和實用性原則,著重突出對學生信息素質的培養。教學內容項目化、具體化,體現應用性和實用性,改變了過去教學內容知識點化、強調知識,脫離應用的落後模式,不僅有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3 優化基於信息素質培養的教學模式

3.1 教學方法多樣化

在教學方法上,我們主要采用課上案例教學和課下項目驅動相結合的方法。上課前,任課教師基於學生信息素質培養視角精心選擇並設計好課堂教學案例,案例選擇一方麵要體現知識性和趣味性相結合,另一方麵要體現應用性。以計算機基礎課中的“藝術報刊設計”部分為例,藝術報刊設計本身應用性就很強,而在本案例中,我們選擇的主題是“月到仲秋”,趣味性強,在具體設計中從字體、段落等格式內容設置到藝術字、圖片等對象的插入與編輯,把Word軟件的基本編輯功能基本都涉及到,達到了熟練使用軟件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

3.2 教學過程網絡化

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授課地點安排在機房,授課方式是使用淩波多媒體網絡教室軟件。這為師生互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教師邊講邊演示,學生邊學邊練習。不僅如此,學生課堂練習作業提交,疑難困惑等都可以在網絡上輕鬆解決。此外,學校還引進了BB教學平台、多數課題組開發建設了學習係統或課程網站,課後學生預習、學生作業提交、複習、單元測試等均可以通過教學平台、學習係統或網站完成,實現了“網絡上教、網絡上學、網絡上考”的網絡化教學過程。

3.3 學習環境開放化

在網絡化的管理信息平台支撐下,計算機基礎實驗室實行全天對學生開放,除上課時間外,學生上機學習練習隻需刷卡即可,這樣不僅大大提高了計算機的使用效率,更重要的是方便了學生上機學習練習,同時還緩解了因課時所限,課堂練習不足的矛盾。開放化的學習環境,為鞏固教學效果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