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工越來越細化的市場經濟中,沒有人能單打獨鬥,團隊合作是一種必然,不會溝通的員工注定要被淘汰。公司中,各部門之間有了團隊合作精神,公司的各項事業才會蒸蒸日上,否則就會成為一盤散沙,毫無鬥誌。因此,想完成任務,除了態度好、能力強、不抱怨、敢擔當、懂執行,還必須會溝通。會溝通的員工才是有價值的員工。
一個擁有主人翁精神的人,並不僅僅是讓自己成為企業的主人,而是讓自己時刻與公司血肉相連、心靈相通、命運相係,用這樣的心態和信念去做好每一件事情,在每一個成功或者失敗的經驗裏,滲透出企業以及個人這種共同的精神氣質。
也許你在工作之中很喜歡說“我”、“你”、“你們”、“他們”,其實作為自己公司的代名詞隻有一個,那就是“我們”。因為公司是我們每個人的,是我們自己的公司。
其實,很多人都明白這個道理,因為當說“我”、“你”、“你們”、“他們”時,人們的感覺是說話的人和聽話的人分別存在,並且處於不同的立場,而“我們”給人的印象則是兩者站在同一立場。
某國企的廠長,在上級領導來工廠檢查工作開座談會的時候,他認認真真地彙報了工廠的宏偉規劃和目前存在的困難。他說:“我今年的產值一定要超過×萬元,我的利潤一定要達到×萬元……但我的困難很多……我……我……我……”彙報時還有他的副手、中層骨幹和工人在場。彙報以後,上級領導征求大家的意見,沒有一個人做聲。等了好大一會兒,一個工人沒頭沒腦說了兩句這樣的話:“我們沒意見,老板怎麼說我們就怎麼幹。”這時所有在場的人都感到十分尷尬。
這個工人之所以對廠長使用“老板”這個在國企裏沒有聽到過的、刺耳的稱呼,是因為廠長把工廠、把大家、把集體都說成“我的”、“我”。對廠長的這個常掛在嘴邊的別扭的“我”字,工人們早已反感。
有一位心理專家曾做過一項有趣的實驗。他讓同一人分別扮演專製型和民主型兩個不同角色的領導者,而後調查人們對這兩類領導者的觀察。結果發現,采用民主型方式的領導者,他們團結意識最為強烈。而研究結果又指出,這些人當中使用“我們”這個詞的次數也最多,而專製型方式的領導者,是使用“我”字頻率最高的人,也是不受歡迎的人。
我們在聽別人說話時,對方說“我”、“我認為”帶給我們的感受,將遠不如他采用“我們”的說法,因為采用“我們”這種說法,可以讓人產生團結意識。
比如在工作場合,如果常用“你(你們)”這種指稱,會衝淡同事間的感情,更不用說熱絡了;如果多用“我們”這種利於拉近彼此心理距離的說法,會造就大家“同舟共濟”、共同朝著某一目標邁進的合作心理。
又如,用“你(你們)覺得這麼做對嗎?”一類話來指責人,會使對方產生被疏遠的感覺;如果換用“這是我們大家的事,你(你們)認為這樣做對嗎?”這類說法,可讓對方感到自己並沒被擠到友情圈外,隻是某個地方出了問題而已。
一名部門經理向總經理彙報工作,其中說到其他地區分公司、人力資源部、財務部的時候,前麵都加了一個“他們”。“他們天津分公司”、“他們人力資源部”、“他們財務部”……這時候總經理問他:“他們是誰?”部門經理一時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總經理怒斥:“他們,他們,你是誰,莫名其妙!”部門經理此時聽出了領導的意思,知道自己講錯話了,連聲說:“對不起,總經理。”
其實總經理的話有道理,“他們,他們,那你是誰?”難道你不是公司的一份子嗎?作為一名管理者,可能你也會時常犯這個毛病。注意以後不要常常說“你們”、“他們”,要說“我們”。
對公司來說,團結有助於提升公司的工作效率,形成良好的企業文化,公司內部的團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凝聚力跟團隊精神,這是一種能夠推動企業發展的巨大力量。
“我們”一詞能在心理上產生“卷入效果”,使用得當,常常能起到聯係感情,增進友誼的作用。用“我們”代替“我”、“你”、“你們”、“他們”,可以提高對方的參與意識,能拉近彼此的距離,給對方一種認同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