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指出的是,我們切不可把性格與這種孤獨與陌生的病態情緒看作一回事。有些人性格孤僻,冷靜,沉默寡言,其實這樣的人,往往抵抗孤獨陌生感的影響。
現實的,脫離理想化色彩的人們,已漸漸學會不將孤獨過於文學化,而是直麵它,將它看成一種心理病態,而事實上,它本身就是心理病態,這種病態心理在當今社會生活中廣為流行的有以下幾種。
1.都市孤獨症
△現象
城市生活的刻板,單調、枯燥、忙忙碌碌使人們難以避免地庸庸碌碌,三點一線,循環往複,從而變得千篇一律的日子太無奈,太沒意思了。城市無情地剝奪了人的自身設計,它的全部運轉太科學,太規範。
你可能遇到過這樣的情景:一個平時健談的人,一走進擁擠的電梯時,便突然一下緘默不語,一言不發。當然,他自有他的道理,現代城市在居住條件上與農村有較大區別,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多數居民住的是樓房,而且由於市區地價昂貴,人口稠密,所以往宅建設樓層越來越高,在我國,昔日的大雜院,四合院隻能成為曆史陳跡。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居民最基本的住宅條件是每戶都有一套獨立的單元住宅,內有居室,客廳、廚房、衛生間、上下水道、電話、電表、煤氣等等,日常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萬事不求人。於是高樓裏的居民同鄰裏的來往少了,人際交往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同時,一個人白天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陌生人當中度過,他所認識的人實在有限,他要在街上走,在公共汽車站排隊,在商場買東西,去郵局,銀行等公共場所,的的確確很少能碰到熟人,這同鄉村生活很不相同。鄉村裏的人每天見到的都是熟悉的麵孔,彼此打招呼都很自然親切,一幅其樂融融的景象。而在城市中,在各種各樣的公共場合下,城市人一方麵都或多或少地要和他人打交道,另一方麵,他又極力避免不必要的過多接觸。
△危害
作為一個都市人的孤獨感和陌生感由此而生。這種孤獨和陌生感,是可以蔓延,可以染上負麵情緒的,至少會造成人的冷漠和煩躁,從嚴格意義上說,這種冷漠與煩躁,也是一種輕度的心理疾患的症兆。孤獨和陌生給城市人所帶來的危害並不僅僅是心理上的,也有生理上的。如美國“噴感冒病毒”的實驗所證明。
△對策
既然城市生活具有那麼多觸發人產生單調感和孤獨感的東西,而這些東西—例如流水線的生產—又不易改變,甚至可以發展得更單調,那麼,隻要將這種情緒表述出來,與親人朋友一道設計出調節這種生活的方法,便單調的生產作業變成多彩生活的補充,問題就會解決。
隨著對都市孤獨症的了解的加深,人們的態度也改變了,人們已不再小看這個問題,而且相信可以將這種心理疾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交友熱線”的興起和心理谘詢機構的建立也許正是城市人對交流的渴望。也表明人們已開始關注此類問題。說到解決的辦法,其實非常簡單。主要的是表述,即傾訴自己的孤獨陌生感,然而有意識地增加自己生活的內容,豐富自己和親友的業餘文化生活。例如夫妻晚飯後的散步,清早的健身操,培養興趣和愛好,甚至不妨追追星,唱唱歌,議論議論世界國家和省市發生的事件等等,都是可以采取的方式,同時,作為一個社會的人,一定得有幾個好友經常聚一聚,甚至可以製度化,將串門,生日會,節假日交往,探視問候與製度化的來往交流聯係起來,使其生活更為豐富多彩。
2.兒童孤獨症
△現象
兒童孤獨症大多為城市兒童,尤其是大城市小家庭,所謂的核心家庭,父母雙雙在外工作,忙忙碌碌,擠不出多少時間陪孩子,關心不夠周到,加之的教育教學壓力,孩子常常被關在家裏,生活極其單調,久而久之,孩子自然而然習慣於現狀,不吵不鬧,表麵上似乎孩子越來越懂事,而事實上,孩子已經染上輕度的心理疾患,表現為遲鈍,反應不夠靈敏,刻板,孤僻,做一些習慣的動作,不逆不反,隻是一味地乏味,一味地無奈,顯得無所謂。
△危害
孤獨使孩子變得冷淡,喜怒哀樂不分明,對事物不夠敏感,尤其因大人的錯誤認識而錯過早期治療的患者,造成嚴重心理疾患,甚至將精神失常。
△對策
兒童患有孤獨症,家庭和社會應負有很大責任。孩子從嬰兒期開始,父母就應為其營造出可以進行交流的兒童世界,抽出更多的時間帶孩子,為孩子的正常發育創造條件,開闊孩子的眼界,做好孩子的家庭教育,不得對孩子進行封閉式的培訓,學校老師應著情減輕孩子的壓力,調節好學習,娛樂,休息的時間比例,在群體生活中,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3.老年孤獨症:
△現象
人的衰老包括心理衰老和生理衰老兩種。在我國農村,婦女早婚多育現象十分普遍,農村婦女看上去要比城市婦女衰老得快。比如,一位40多歲的農村婦女,孩子快要結婚了,自己在心理上感覺自己衰老了,穿衣打扮不敢追隨時代,穿一些黑,灰色的衣服,更顯自己老氣橫秋,實際上這是一種心理衰老的暗示,而心理衰老又促進生理上的衰老,生理上的衰老反過來,影響人的情緒,減弱人們的自信心。兩者形成惡性循環。
△危害
老年人在我國占人口的10%以上,在這麼一個比例下,不得不引起國家社會的普遍重視,老年人為社會創造了無限的財富,而當他們年漸衰老時,人們不得不悶心自問,老年人在社會,在家庭的重要性,老年孤獨症患者,越呆越傻,越傻越呆,常常把握不好喜怒衰樂,使得家庭不穩定,給人們造成重大壓力,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並且老人孤獨引起的不快將使人們失去依靠。
△對策
人到老年最怕孤獨,特別希望有人在他們身邊,聊聊天,談談心,體弱多病,行動不便的老年人越發地希望出去走走,看看外麵的世界,這對老年人保持身體健康,治療疾病都大有好處。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就盼家人團團圓圓。作為子女,應該培養老年人的好奇心,使其常常動腦筋,思考一些有趣的問題,陪伴老人去參加一些社會活動,讓他們投入社會群體中,這樣即安全又可以讓老人快樂。
現代焦慮症
△現象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發現有人為一些遙遠的事情或發生概率極低的事憂心忡忡,產生一種心理上的偏執,認為明天就可能發生。焦慮是人在負麵生活事件申引起的各種不良反應的一種表現。由於它具有獨立症狀特征,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問題被研究。
這些生活事件既可以是可以理喻的生活事件,也可以是某些不可思議的事件,但焦慮症患者都會對它們產生不同的反應。大的事件如有人對地球末日的焦慮,對原子能的焦慮,即處於一種“杞人憂天”的狀態。例如,我的一位鄰居,家裏經常準備著一個包,裏麵有可供幾天吃的方便麵和礦泉水等生活用品,外麵捆著一把傘。原來他是在防地震,他總認為隨時都可能發生地震。他的這種準備倒也沒有什麼可以指責,但他的這種整天憂心和長期處於的焦慮狀態,的確對他的健康造成不利的影響。
據南京市心理協會秘書長,南京市中小學心理測量與谘詢中心主任說,他開設的“心理谘詢熱線電話”接到最多的谘詢電話是“考試焦慮”問題,這可以理解,新一代都市人要在現代社會中繼續生存下去,除了上學一條路以外,無退路可言。這就使得年輕人想盡辦法敲開大學的門。父母親也認為監督管理下一代學習是父母責無旁貸的天職。所以,隻要一到學期末大考或各種級別的升學考試來臨之際,各種心理醫療單位和谘詢機構就會頻頻接到許多學生打來的求助電話。但在過去,“考試焦慮”的發生率隨著考試的臨近有名顯的峰穀波動現象,而現在即使不是考試季節,也有不少學生向心理谘詢老師反映此類問題。這說明,考試壓力對學生影響的深度大大超過了以往。許多學生反映常常出現緊張,煩躁和壓抑的情緒,非常想學,但就是靜不下心來,無法完成學習計劃。還有的同學出現食欲下降,消化不良,腹痛等生理反應。一個高三的學生說,他常常是兩天兩夜睡不著覺。上課時心慌,在考試時出現尿頻,考一門功課要上好幾次廁所,嚴重時還會出現“恐考”“怯場”“神經強迫症”等現象。
我們觀看的電視劇《迷路太空》中的機器人的焦急與恐懼心情。它急得團團亂轉,絕望地揮舞著機械臂尖叫“危險”!威爾.羅伯遜!“危險”。
那種場麵正是焦慮對人產生的作用。當我們受到焦慮的威脅時,我們體內的警極係統會發出警告,“戰鬥還是逃跑”。邁克爾.萊文哲學博士是洛杉磯加利福尼大學“焦慮失衡行為工程”的研究學者。他認為:“焦慮是人的正常感情。它能促使我們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危害
在人格心理學中,這類焦慮是個體對當前對自尊心有潛在威脅的任何情景而產生的一種類似擔憂的反應傾向。有的時候,出現這種焦慮屬正常現象,但若反複出現這種行為,久而久之,便出現緊張,害怕、悔恨、自責、自卑終至不能自拔,影響自己的心理和生理發育,產生嚴重的後果。另一種焦慮是一種或數種內部情景作為根本原因,以外部情景作為促發而產生的混合型焦慮,即麵對同樣的外部環境,不同的人所表現的焦慮程度是不一樣的。那些缺乏自信,沒有把握的人更容易產生焦慮狀態。
人若長期處於焦慮狀態,不僅不利於身心健康,而且還會因此而導致胃潰瘍,心髒病,高血壓等多種影響身體健康的慢性疾病。
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的斯坦福大學醫學中心的精神病學教授巴.泰勒醫學博士認為:“焦慮會使人從內心深處向外界尋找危險,它使你把事物理解得十分危險。你必須克服這種心理”。
一般說來,當你的焦慮影響到你正常的社會,家庭生活和工作時,你就存在問題了,多年以來的常見情況是,當一個人承認其感到焦慮時,其他人都認為隻是他的頭腦有問題。但是,研究表明,焦慮心情會影響人的整個身體,極度的焦慮會極大地增加中年人發生高血壓,甚至是心髒病突發猝死。
賓夕法尼亞州恐曠症和焦慮症治療中心的負責人,教育學博士琳達.韋爾什說:“長期下去,焦慮會給人帶來心理損傷。波士頓哈佛大學公共健康學院健康和社會行為係副教授醫學和哲學博士伊卡羅.卡瓦奇負責進行了一項研究,以證明恐懼性焦慮和心髒疾病的關係。約有34000人填答了調查表,檢測了他們的焦慮程度。在兩年的調查過程中,研究人員發現,高度焦慮的中年人死於心髒病的可能性是低程度焦慮中年人的2.5倍。更令人震驚的發現是,高度焦慮的中年人死於突發性心髒病的可能性比低焦慮的中年人高出6倍!
阿拉巴馬大學預防藥物爾副教授羅姆.馬克韋茲醫學博士也進行了一項類似的研究。他發現,中年人患高血壓與其高度焦慮大有聯係,在其中7個與焦慮有關的問題中,對5個以上的問題作出肯定回答的中年人患高血壓的可能性比較為平靜的中年人高兩倍。馬克韋茲醫學說:“你承受多大的壓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對壓力的反應如何”。
△對策
專家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焦慮的生物傾向,人生在世,為麵臨的挫折而焦慮也是很正常的,麵對這種情況,就應防治並舉。
就防而言,要求人們淡泊人生,寬於待人,開闊心胸,樂觀豁達,隨遇而安。
說到治,中西醫各有許多可供借鑒的方法,例如,漢方醫學的穴拉刺激按摩法,刺激心包徑與心徑兩個穴位,可克服或緩解焦慮,並可使人的心情舒暢。刺激中衝穴和少衝穴,男性先用右手的手指夾住左手的中指尖和中衝穴,來回轉動捏揉若幹下,之後同法捏揉小指尖和少衝穴;左手捏揉畢換右手。女性則相反。另外,還有手掌區、大陵、虎口和陽穀等部位,配合按摩,可起輔助作用。
西醫對焦慮的治療,也有其獨特的見解,如,正確呼吸,當你感到自己焦慮時,有意識地從你的隔膜深處,也就是在接近胃和肺的底部肌肉緩慢呼吸;放鬆肌肉,萊文博士說:“放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練習才能掌握其技巧”有一種放鬆技巧叫漸進式的肌肉放鬆法,從頭腦至輪番緊張和放鬆身體的每一塊肌肉;寫警條,在卡片紙上寫下一些警醒自己的句子,在那種狂熱的激動襲來時,它們會幫你控製自己。韋爾什醫生說出她的一個病人從小就給自己寫警條:“今天的任務是,如何生活下去;”參加體育活動,研究表明,體育運動能大大降低焦慮程度。萊文博士說:“有規律的運動是消除焦慮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使你釋放體內的壓力。如果你長期在重壓環境下工作,而不進行體育活動以解脫自己,這將會使你的焦慮加重;飲酒適量,男人經常靠飲酒來消除焦慮,以此來解脫自己。但是,這可能會導致毀滅性結果。馬裏蘭州羅克韋爾的“美國焦慮失衡協會“估計,患有焦慮失調症的美國人中,有1/3的人靠狂飲來解脫自己。泰勒醫生說:等酒精的麻醉作用一去,焦慮會依舊。甚至是借酒消愁愁更愁。我們在診所中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許多男人,尤其是中年男人,靠狂飲來擺脫焦慮,這是很糟糕的事。;少飲咖啡,長飲咖啡,久久不睡不是好主意。西稚圖華盛頓大學的精神病學教授彼得.拜恩醫學博士說:“這是人們常用來對付焦慮的方法,但這也是最無效的方法。咖啡因會刺激你的神經,使你更加緊張。長久不睡隻會使你在對付使你焦慮的事物時更加困難。
中西醫普遍認可的還有一種辦法是“說出來”,把你的焦慮和緊張心情講述給家人,朋友或醫生,通過傾訴找到自己焦慮的扭結點。得以心靈上的安慰和放鬆。
另外,適當的藥物治療也是必要的。但是抗焦慮藥往往具有成癮性,不宜多用。
抑鬱症
△現象
抑鬱是一種極具影響力的心理狀態,它會導致生理變化。抑鬱的時候,人的大腦處於與平時完全不同的狀態下。抑鬱源於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不幸事件,正如失去親人會導致人們陷入痛苦一樣,不幸事件以及我們對這些事件的看法,會使我們陷入抑鬱。
首先,我們來看看抑鬱症患者的前期表現。消沉是其前兆之一,它是壯誌未酬的反應,是消極的反應,而積極的反應應當是不服輸,不服老,不怕已失良機,再來捕捉新的機遇。或者客觀分析自己失敗的原因,合理地調節自己人生價值的實現方式,轉換奮鬥目標。消沉的最普遍表現就是心灰意冷,渾渾噩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甚至做一天和尚連鍾都不撞一下。或者是非要別人從後麵猛推一下自己才肯動一下,生活中失去了目標,失去了熱情。
抑鬱的人,其行為方式無法給自己帶來積極的結果或更多的快樂。許多人陷入抑鬱不能自拔,因為他們發現,生活中似乎沒有什麼東西能給他們帶來快樂,滿足或自信。如果他們沒有工作,缺少朋友,而同時又患有社會性焦慮,那麼他們會斷絕曾給他們帶來過快樂的一切社會交往。
長期以來,對於出現消沉的人作出的僅僅是品格評價,而遠離了醫學評價和心理評價,這顯然是有很大偏頗的。對於出現消沉的年輕人,家長往往采取讓其在家中讀書,自學的方式,這是一種隔離式的克服消沉的方式,實踐證明,這種方式效果不大,有時甚至使消沉發展至抑鬱,由心理疾患的輕微表現迅速發展到具有臨床意義的心理疾病。
厭倦是一種表現,簡單的重複和心靈的空虛最容易令人產生對生活的厭倦情緒,厭倦人生是一種流行病,是可以傳染給他人的。厭倦人生的人,各種身份的都有。但處於貧困狀態中而並不完全為溫飽犯愁的窮人,很少有對生活厭倦的人,這類人反而比較熱愛生活。其實,厭倦心理多發生在有錢人身上,多發生在生活相對順利的人身上。這些人生活逍遙自在,無憂無慮,吃飯上飯館,整天搓麻將、做發型、逛商場、缺乏精神寄托,內心十分空虛。但他們不想去克服厭倦,隻是屈服於自己的惰性,屈服於懶散。嚴重一些的發展成為抑鬱症。
抑鬱者不僅存在內部問題,如思維方式,消極情感等,同時也常常麵臨一些外部問題。許多社會學研究者發現:外部因素在抑鬱的形成和康複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些事件使我們易於罹患抑鬱症,而另一些事件會使我們陷入抑鬱。
年輕人之所以會陷入抑鬱,其原因是他們缺乏明確的社會角色及歸屬感。認識到自己能做什麼,並因自己的作為受到尊重和欣賞,是獲得自尊和社會地位最重要的保障。抑鬱時,我們變得非常敏感,經常關心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其原因是人類在此壓力下,形成了對被欺騙的敏感性。敏感地懷疑他人都在假裝友善,欺騙自己。如果他們稍令我們失望,或由於某種原因忽視了我們,我們就會由此引申出許多含義。這是因為,抑鬱使我們對社會威脅更加小心。
許多抑鬱觀念與我們的地位和自我價值感有關,而後者正反映出我們的自卑,抑鬱的時候,我們常將自己與他人比較,得出自己能力不足,不完美,失敗或者是在某種程度上不受歡迎的結論——這些結論,常常將自己降了一個等次,因而加重了抑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