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與健康(1 / 3)

心理與健康

美國哈佛大學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精神健康問題在“全球疾病負擔“中占8.1%。精神疾病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都呈現增加趨勢,尤其以青少年為甚。在發展中國家,心理障礙和精神疾病的人(14—44歲)在全球“疾病負擔“中占12%,窮國人口中出現的遲鈍和癲癇病比工業國高2—4倍。在拉美國家由於男人的暴力行為使人折壽現象超過腸胃病和癌症。

心理素質是現代人生存奮鬥極其重要的必備條件。在我國,青少年的心理素質普遍較差。有人對北京10所高等院校的調查表明,幾年中因精神疾病休學的人數占因病休學的總人數的37.9%,因精神疾病退學的人數占因病退學總人數的64.4%。均占因病人休學,退學的首位。在美國,每四名成年人中就有一人患精神疾病或有潛在精神病,發病率約為23%,而青少年和兒童的精神疾病發病率與成人大致相當,為20%—25%,英國、瑞典、挪威等國也表現為大致相同的兒童,青少年發病率。

時代的發展和各種現代思潮的影響是導致人們患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如激烈的競爭,貧富之間的鴻溝,大眾傳播媒介的影響,家庭的破裂,過分享樂、擁擠、都市化等等。這些原因使人處於焦慮,憤怒等不穩定狀態,從而促使大腦皮層首先受到衝擊而失去平衡,而大腦皮層是人體活動的最高統帥部,它領導人的神經係統。人的神精係統分為中樞神經係統和周圍神經係統,前者包括腦和背骨髓,是支配人體各種活動的中樞部分;周圍神經係統功能是專門負責人體和外界聯係和支配內髒的活動。大腦皮層失去平衡後,便喪失了正常的調節功能,五髒六腑失去了控製,正常生理活動受到幹擾,於是,一係列疾病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心肌梗塞,腦溢血,冠心病,青光眼,癌症等就可能由此引發。

科學研究證明,當人的情緒處於強烈激動時,血液內的兒苯酚胺,五羥色胺等生理活性物質數量增加,血液中的膽固醇會在短時期內明顯上升,有的甚至超過原來的一倍。這些物質是造成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等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下麵我就對現代社會人們的各種心理疾病和心理狀態作簡單的介紹和分析,並盼望人們的注意,及早采取各種手段,走出精神的灰色狀態,保持樂觀、向上、外向、豁達的人生態度。

恐慌症

恐懼是一切生物的防衛機製,正是有了恐懼,人類和各種生物才得以避開許多災難,人類也正是由於有完整的恐懼機製才得以延續至今,成為地球的主人。一種沒有恐懼感的生物很難在這個生存競爭激烈的地球上長久存在下去。但恐慌症並不能與恐懼劃等號,恐慌症是恐懼的極端表現,它是人類在地球上生存的困境和惶惶不可終日的心理狀態,也牽涉到人體神經各方麵的生理反應。在安全感逐步加強的今天,人類正常的恐懼感越來越少,而病態的恐慌感則越來越多。

引發人類恐慌最有影響的例子是世界末日論和千年蟲問題。新舊世紀交替的1999年,這兩個問題搞得地球上的人們人心惶惶。地球末日論其實不是一個新的創造,早在19世紀時,“偉大”的預言家諾查州瑪斯就已提出來了,並流傳了整整一個世紀,經一些耶教和宗教導派的反造後又浮出水麵。這些耶教組織如法輪功,日本奧姆真理教等都大肆散布謊言,打著偽科學旗幟,利用人們某種心理,製造了不同程度的騷亂或集體自殺現象。千年蟲則是科學家一時疏忽留下的隱患,它迫使各國政府花大量資金和人力進行千年蟲改造,同時也普遍引起了人們的不安,在1999年快要結束的幾個月裏,經常因千年蟲問題而導致機場航班誤點,銀行係統混亂的報道,許多國家的人們采購大量日常用品儲存在家,提取存款來以備不測的新聞等鮮活地印存在我們的腦海裏。

一般說來,恐慌症是一種危險的意識,其表現可能有瞳孔收縮、渾身僵硬或牛僵硬、肌肉緊張甚至痙攣、目光呆滯、眼圈發黑、心跳加速,神經係統高度緊張等。

科學越發達,聳人聽聞的東西就越流傳,這似乎也有著某種規律性的東西在裏麵。就如人們談論多年的UFO,許多人對它的興趣已經達到癡狂的程度。在美國許多城市,都有UFO愛好者組織的各種各樣的協會和機構。美國曆史學家海恩斯,根據中央情報局的檔案材料寫了一篇文章,用了許多當年堪稱絕密的材料來證實人們看到的“UFO”,實際上是美國政府秘密研製的軍用飛機,不是“天外來客”。但適得其反,人們更加相信UFO的存在,認為這隻是政府在極力掩蓋真相而已。人們根本不相信這個“泄密者”的一家之言,他們認為UFO在將來某個時刻肯定將會侵入地球,給地球人類造成威脅。的確,新一輪恐慌正在UFO的追逐中形成,而且從他們中間蔓延開來,人類新的危機感又一次得到升華。

從社會學生看,有心理學家把恐慌症分為“噩夢後型”,“強製綜合型”,“慌亂型”另外還有社交恐怖症,動物恐怖症,空間恐怖症等在內的“恐慌症”從生理學看,主要有恐癌症、恐艾症、恐黴毒症等。

由於以上幾種心理疾病在日常生活中極為頻繁,並且越來越複雜多樣化,所以下麵集中談一談其現象,危害,對策等。

1.社交恐怖症:

△現象

社交恐怖症是青年人特別是大學生中常見的一種神經質症。患者與人接觸時感到某種苦惱。如,在眾人麵前易臉紅,自己的視線與對方視線相遇時感到難堪,與異性接觸時覺得很不自在等等。他們擔心別人看破自己的弱點,因而固執地懷疑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聽不進別人的解釋,具有主觀虛構性。

△危害

社會交往對於學生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很多人患有社交恐怖症,使得學生交往方式過於被動,經驗不足,心理閉鎖,交往範圍極其狹窄,接觸社會機會過少,交往行為過於拘謹,仍逃不開封建觀念和狹隘意識的影響等。

△對策

社交能力是現代人才的重要素質,是衡量一個人能否適應社會的重要標誌。因此,掌握交往的主動權,了解成功交往的方法與藝術是很重要的。如,在交往中,遵循以誠待人,尊重他人,團結互助等原則,講究交往的廣度、深度、適度,學會用清楚、準確、簡練,生動的語言表白自己的思想,從交往中得以知識,開闊眼界,增強自信心,所謂的社交恐怖症自然而然退卻而去。

2.懼老症:

△現象

城市的恐慌心理大概是來自對自己生存的危機感和前途的困惑,如懼老症,1999年,中國提前進入老齡化社會。按國家的慣例,通常把65歲以上的人們劃為老年組,一個城市中,老年人占社會總人口的10%以上即為老年人口型。以這樣的標準,中國已有很多城市麵臨著人口老化的嚴重問題。在許多城市中,政府所能提供的社會福利無異杯水車薪,不少老人的生活仍然籠罩著一片含辛茹苦的陰影,這無疑加重了城市老年人的驚慌之感。在城市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一些公寓的看門人幾乎是清一色的老年人,很多“雜役”也由老年人充當,街市上常有老年人擺攤設點。忙來忙去的老年人顯得十分驚慌,一是生存的壓力,二是年齡的壓力,他們總覺得多做一點,生活就有一點意思,自己的價值能最後被社會認可,這的確讓人感到現代化大城市中競爭的無奈。

△危害

人的衰老包括心理衰老和生理衰老兩種。心理衰老若早發於生理衰老,則會促進生理衰老的進程,同樣,生理衰老也會影響心理衰老。人們衰老而引起的煩悶,不快會造成社會環境的死氣沉沉,並且兩者互相促進,導致惡性循環,尤其,在中國這樣一個老齡化社會中,後果極為嚴重。

△對策

人總是要衰老的,人們一方麵要正視老年的到來,人可貴的是要保持年輕的活力和朝氣,不能未老先衰,做什麼事要量力而行,不可操之過急。另一方麵,為解決這一問題,還要做很多的工作。如,對老年人的“精神贍養”,人到老年最怕孤獨,特別希望有人去看望他們,老年人體弱多病,行動不便,不能走出去看外麵的世界,很需要有人同他們說話,聊天,說些開心的話,彌補老人的精神空白,這對老年人保持身體健康,治療疾病都大有好處。

3.恐癌症:

△現象

恐癌症患者往往表現為懷疑自己身患癌症,但經各項檢查之後均未發現病況,並經一段時間的觀察仍找不到有身患癌症的症據。它的發病往往出現在患者的親友突發癌症或因癌症死亡之後,其情緒常表現為恐懼、焦慮、抑鬱、悲傷、痛苦甚至絕望,而這些情緒導致中樞神徑係統調節失衡,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出現腸道運動功能和分泌功能亢進,從而產生腹瀉,腹痛等症狀,並可能形成頑固的特征,令人十分痛苦。

△危害

恐癌症常與許多消極情緒糾纏在一起,對人的心理和生理造成嚴重後果。其恐懼、焦慮、抑鬱、悲傷、絕望等情緒上的表現會導致神經中樞的調節失去平衡,產生皮疹,頭痛,神經衰弱等,這類症狀甚至有可能形成頑固性的特征,難以恢複,並且一個人的情緒會影響到諸多關心和愛護其人的眾多人的情緒。

△對策

恐癌症患者在處於對親友患癌或死於癌症的情形下,不宜有意去看關於癌症的書,尤其是純醫學類專著。應正確對待親友中的突發事件,及時調整心理狀態,注意正常的飲食和娛樂。當難以解脫時,應當及時就醫,求助於醫藥,找一些有知識,道德休養的朋友聊聊天以達到情誌上的康複。

4.恐艾症:

△現象

過去人們是“談癌色變”,如今,不少人已是“談艾色變”了。艾滋病,即獲得性免疫機能缺陷綜合症,是由一種專門侵入人體免疫細胞的人體免疫缺陷病毒造成的。自從1981年美國發生第一宗艾滋病例至今,十幾年過去了,這種由艾滋病病毒通過血液進行傳染的疾病發展蔓延得極快,據衛生組織1995年11月宣布,全世界已有艾滋病毒攜帶者2180萬人,其中婦女占42%,770萬人已經發病人,已有550萬人死亡,僅1995年就有130萬人死亡,估計1996年將有3120萬人感染該病。預計到2000年,這個可以稱之為“世界瘟疫”的疾病將使全世界的4000萬人受到感染,其中80%在第三世界,目前非州已呈高發趨勢,中國有可能出現這種病素的暴發流行。雖然對這種病人的防治上取得一些進展,但嚴格地說,人類對它尚無良策,它仍然是屬於不治之症。

△危害

艾滋病對於中國人來說,仍太陌生了,傳媒的片麵報道,又加重了恐懼感,使不少人視其為洪水猛獸。對於艾滋病,也許中國人目前還處於無知的恐懼階段,但是回想人們過去對於癌症,麻瘋病,肺結核等疾病患者的鄙視,冷漠,自保和隻信謠言的曆史來看,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人性中並不高尚的一麵。

△對策

針對中國人對艾滋病了解甚少的情況,也許,對恐艾症的療治,最重要的是讓人們知道什麼是艾滋病,且告訴人們它是通過怎樣的途徑傳播的。

5.學校恐怖症:

△現象

“高考達標合同”,“頻頻考試何時休”,“解放學奴救救孩子”等等傳媒標題,表明了作為心理疾病中的一種叫作“學校恐怖症”正引起社會各界的嚴重關注。據《北京青年報》的一項調查顯示,全國小學生有心理障礙的占20—30%,遠遠高於成人,據北京青少年法律與心理谘詢服務中心門診統計,患有“學校恐怖症”的占兒童門診的43.8%。患有此類疾病的學生一般有以下特點:害怕去學校,尤其害怕考試,不肯上學,心神不定,一聽考試,猶如大難臨頭,愁眉不展,甚至出現腹痛,便急,尿頻等現象。

△危害

孩子患了此症,變得神經過敏,多疑,膽小,許多過分的優點發展成性格缺陷,這一點極為重要,這比一般兒童心理障礙要嚴重,如不及時治療會產生嚴重的不良後果,即由學習成績明顯下降發展到對考試和升學的恐怖,甚至憤世嫉俗,嚴重的會出現離家出走,個別的會釀成自殺悲劇。

△對策

孩子的發展是參差不齊的,教育和引導孩子健康地成長中學校和老師負有不可推托的責任,孩子如能在某個領域有突出發展當然是好事,但即使達不到這樣的標準,也不要引以為憾,要以平常之心引導孩子,期望值不宜過高,發現孩子患有學校恐怖症,要及早進行心理治療,當病情發展到一定程度時,要警惕孩子出現自殺或出走等嚴重後果。這時最好帶孩子離開學校,換一個新的環境,家長必須配合教學機構和醫療單位,使孩子重新健康地笑起來。

恐慌症還包括一些不常見的,如,無畏症、雜念恐怖、不完善恐怖、體臭恐怖,神經官能症恐怖等神經質症。這些雖不常見,但也不得忽視。

恐慌症的機理是十分複雜的。不少醫學家相信人類和其他生物都存在著一種“恐懼基調”但至今人們也沒有尋找到,也有一些科學家認為,恐懼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心理現象和生理反應現象,它的產生涉及人體對外界信息的感知,神經的傳導,大腦的分析判斷和激素的分泌,還有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美國和德國神經化學家在人體的腦下部發現一種名為CRH的激素,它是其他激素即將分泌的標誌。美國研究人員在小白鼠體內植入一段分泌CRH的基因,接受移植的老鼠就比同類膽小,相反,切除了那段基因的老鼠則立刻變得膽大妄為起來。在人體上進行的實驗也證實,當人出現恐懼時,CRH的分泌明顯增多。

人類在這方麵的研究還處於起始階段,對於各種物質在恐懼的過程中起的作用,還知之甚少,所以還有漫長的路程要走,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帶來社會的迅速變化,使人處在危機四伏,競爭激烈的環境和壓力之中,而人們又不能在短期內適應。這種狀態在恐慌的形成過程中負擔相當大的責任。

孤獨與陌生感

身處鬧市,你感到孤獨嗎?你熟悉周圍的世界嗎?也許有人覺得這個問題很奇怪,在城市的喧鬧熙攘中,在五彩繽紛的環境裏,在人們快速忙碌時,人們有的是燈紅酒綠的舒適感,有什麼使人孤獨與陌生的。

但事實真真切切,被迫天天接觸的城市居民,彼此之間“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據1996年6月21日《光明日報.家庭周刊》報道,零點調查公司在同年六月初發布的一份報告說,在北京35歲以下的青年人中,“熟悉自己所有鄰居”的隻占18%;“隻熟悉個別人,同其它人隻是點頭之交”的占41.2%”;“都認識但屬點頭之交”的占20.8%;“隻大概認識幾個”的占18%”;“一個也不認識”的占2%。該報告依據一項針對600名16—35歲的北京青年進行隨機抽樣訪問結果估計,小於16歲和大於35歲的市民中的鄰裏不熟悉程度要高出受訪群體的2—3倍。這些數字很枯躁,但它生動地表明了當今城市人彼此間的陌生程度。正是因為這個城市太大,生活太複雜,人變得太快,人與人之間(即使非常親近)才顯得這樣陌生,這樣隔閡。

對於孤獨感,我想舉一個例子:一位朋友同我說起他的一次聚會,頗有感受。本來,故人相逢,好友相聚,是人生的一大樂事,可有時也會弄得自己不敢貿然前往,因為自討沒趣之事時有發生,到頭來是自尋煩惱。

那次是我朋友的鐵哥們兒聚會。他們都是當年上山下鄉的生死兄弟,但我的這位朋友深感不自在。聚會那天,他們有的開“寶馬”,有的乘“藍馬”,有的自己“打的”,很少一部分人騎車過來,我的這位朋友就是“騎車一族”,一到聚會地點,他就有一種“濫竽充數”之感,因為聚會主題是集資辦公司之類的業務,而非“哥們兒相聚”,同想象相差甚遠,若當場兌現,這位朋友可能會原形畢露,無地自容。

他說聚會是好事,但不是每一個參加聚會的人都能充分享受到聚會的種種好處。因為在任何聚會的場合,都是有頭有腦的人在叱吒風雲,而平頭百姓頂多長歎一聲,隻有老老實實“聽報告”而沒有什麼可以回憶的。

聚會都是這樣,在生活的重壓之下苦苦掙紮的人們可沒有資格說三道四。回憶當年的生活的苦難也要有資格,現在依然處於苦難中的人不會去回憶當年的。於是,所有的聚會都是成功者的新聞發布會,而與其他的人無關緊要。像我的朋友這樣的普通人,不是成功者,他們回到自己的天地後,會變得更加孤獨和寂寞。

美國幾所大學的研究人員搞了一項有趣的實驗。他們選擇了276名誌願人員,年齡都在18—55歲之間。研究人員將感冒病毒噴入誌願者的鼻腔後,觀察他們的抵抗能力。結果發現,有各種各樣的社會關係,社交廣泛的人抵抗力較強,不易感染感冒病毒。與之相反,那些比較封閉的,社會關係不多,朋友少的人得感冒的機率要高得多。具體數據是這樣的,有一種社會關係或孤獨地生活著的人當中,有81%的人得了感冒,有三種或更少的社會關係的人當中,有62%的人得了感冒,有六種或更多不同的社會關係的人當中,有35%的人得了感冒;有十五種或更多社會關係的人當中,隻有23%的人得了感冒。專家的解釋說,社會關係廣泛的人,會更有動力去照顧他們自己,此外,社會組織的性質調整了人們的情緒,從而改變體內的荷爾蒙水平。為此,專家提醒人們應多交朋友,與家庭成員和同事保持良好的關係,從而使自己的心情舒暢,走出孤獨和寂寞,增強對疾病的抵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