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在西方以一種名為“流行性失意症”的表現形式蔓延開來。此症表現為難以排遣的憂傷和一觸即發的暴躁情緒;失去了一些愛好,如體育活動,甚至對性生活也感到厭倦;體重或食欲的變化;睡眠失調;如失眠或睡得過多;罪惡感,缺乏對自我價值的肯定,或感到無助,無法集中精力去做計劃中的事;行為過敏或過於遲緩;有自殺的念頭。
△危害
抑鬱產生的不安情緒比孤獨陌生更加嚴重,伴隨抑鬱的常常是悲觀、消沉、絕望。這就不僅僅是對某一事物的看法和態度,而發展成對整個人生,對任何事物失去了興趣。這種抑鬱最容易發展成精神病的。
如果你處於抑鬱狀態,可能會注意到,抑鬱不僅僅是情緒不振。事實上,它不僅影響了我們的感知、思維,也影響了我們的精力,注意力集中程度,睡眠狀況,甚至性欲望。
抑鬱會影響我們做事的動機,我們會感到自己態度冷淡,無精打采,對許多事情都缺乏興趣,我們曾一度熱衷的項目,現在卻變得枯燥乏味。我們會感到自己無力做任何事,即使將每天的活動壓縮至最少,我們仍為之感到痛苦。
當我們陷入抑鬱狀態時,我們產生的想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抑鬱時的想像無外乎是黑暗,無法掙脫束縛,受困是抑鬱時最主要的想像內容。
抑鬱會影響我們的思維。如: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力減弱,通常將自己視為滿身缺點,未來將一片黑暗,毫無價值和意義可言。
當我們焦慮的時候,體內會產生腎上腺素。抑鬱還會影響神經遞質的大腦化學物質的分泌,其中,最多的是單胺類神經遞質的分泌活動。
盡管我們極力掩飾自己的抑鬱狀態,但仍會給他人造成影響。與人交往時,我們會易怒常常拒絕別人。
△對策
對抑鬱症患者進行心理引導,顯得非常重要。一旦發現親人和朋友有抑鬱症的早期表現,首先要帶他去看心理醫生,並且要與其多談話,要有耐心,鼓勵病人多參加文體娛樂活動,豐富其生活內容。文娛活動要有趣味性,如,打獵、釣魚等活動對病人症狀的解除有明顯的效果。要注意研究病人對文娛活動持有的興趣、態度,發現其潛在的興趣、愛好。
抑鬱症,不管是嚴重的,還是暫時的,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新澤西州約翰遜醫學院的神經係副教授,醫學博士馬特·曼茲阿說:“即使是在患有非常嚴重的抑鬱症的病人中也有80%至90%的人可以在經過治療後開始新的生活。”
在很多情況下,抑鬱症與患者看待問題的角度有直接關係。雅伯克醫生說,抑鬱症患者的錯誤就在於從悲觀的角度看問題。雅伯克醫生還說,別整天白日做夢,幻想一些不切實際的機遇和好事,集中精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要把那些自己無力左右的事情看得過重。
當你抑鬱時,不妨設法為自己創建“個人空間”許多人會為自己需要獨立空間而感到內疚。其實,你應當將這些需要告訴你愛的和愛你的人。不要以為,需要個人空間就意味著你有問題,或是你與他的關係出了問題。任何人際關係都會時不時地出現緊張。如果你懂得在人際關係中為自己留有一份空間,你將會減少自己潛在的不滿及想逃避的欲望。
抑鬱的時候,我們可以計劃做一些積極的活動,那些能給你帶來快樂的活動。例如,如果你願意,你可以坐在花園裏看書,外出訪友或散步。積極的活動相當於你在銀行裏的存款,哪怕你所從事的活動,隻能給你帶來一絲絲的快樂。
《抑鬱和憂慮的運動療法》一書中,作者告訴讀者,那些堅持參加體育鍛煉的患者要比不愛活動的患者症狀輕而且患病時間短。
有時,當人們感到緊張、抑鬱的時候,會變得易怒。這種情況下,嚐試放鬆的效果並不理想,因為大腦無法安靜下來。因此,你需要從事一些體力活動,以分散你的注意力。任何包含身體運動的活動都會有益處,如果你因憤怒或挫折而陷入緊張狀態,體力活動將是能幫助你的最好方法。
情緒低落時,千萬不要整天臥床不起,反而應比平時早起一點。曼茲阿醫生說:“心情不好時注意控製睡眠時間,當你連續幾天少睡一兩個小時的時候,你反而會感覺心情好受一些。”
治療抑鬱症,應該小心興奮劑的副作用,盡管咖啡、香煙、酒精使你興奮、麻醉。可以幫助你調節心情,然而它們的作用是暫時性的。正如佳菲醫生說的那樣,興奮劑的作用非常強烈。它們可以人為地讓你神經興奮,忘卻煩惱,但藥性消退後會令你更加憂慮。而且,雖然一兩杯雞尾酒會讓你一下子感到心情愉快了不少,但這種心情持續不了太久。
向他人說出自己的煩惱非常有利於緩解心情抑鬱,所以,當你感到心情不好時,不要一個人強忍,而要學會讓你的配偶或者好友,了解你的苦惱。一旦你試著這樣做了,你會發現,他們樂意傾聽並誠心想幫你擺脫困境。
如今,利用藥物對抑鬱症患者進行治療已經普通得如同讓病人臥床休息一樣。不過,僅僅依靠抗抑鬱藥並不能徹底治療,而且,藥物有一定的副作用,尤其抗抑鬱藥,副作用較強最好避免藥物治療。
精神強迫症
△現象
我們所謂的強迫症實際上就是觀念強迫症。觀念強迫無時不在,無處不有,重者成病,輕者擾人,形成無形的生活之網,組成怪誕的生活彩圖,將人類緊緊包裹。
許多強迫症患者對自己很苛刻。強迫當然不會改善人們的自我感覺。自我感覺的惡劣就是強迫症的前奏,並且這種現象會隨強迫的發展繼續惡化。這種強迫症一般包括自責型,自我批評型,自我攻擊型和自我憎惡型。以上這些都可以被看作“自我折磨”。
當我們試圖尋找事件的根源時,責備就產生了,不順的時候,我們感到自己對消極的事件負有極大的責任,因此,我們開始自責。這種現象的原因是複雜的,很多的時候,善於責備他人的人,常挑選那些最無反駁能力的人做他們的責備對象。
強迫的自責往往是徹頭徹底尾的。當不幸事件發生或衝突產生時,他們認為這全是他們自己的錯,這種現象被稱為“過分自我歸因”是指當我們沒有過錯,或僅有一點過錯時,我們出現承擔全部責任的傾向。我們應當學會考慮或可能的解釋,而不是僅僅責怪自己。
丈夫有了外遇,舍拉因此而自責。她認為:“如果我對他再多一些關心,他就不會有外遇;如果我的性吸引力再大點,他就不會有外遇;如果我是個有趣的人,他就不會有外遇。”她所有的想法都集中在自己身上。而實際上,她完全可以考慮其他的可能性。
當不幸發生的時候,強迫症患者感到,自己會因某方麵的過錯而受到懲罰。他們認為:隻有自己好的時候,才能發生好的事情;而當自己壞的時候,隻能發生壞的事情。因此,當不好的事情發生時,他們會認為,這說明自己一直壞。當凱特的孩子患病死亡後,她感到,這一定是上帝因幾年前她做人工流產而懲罰她。患強迫症時,被懲罰感變得強烈。經剖析發現,這種被懲罰感,往往與過去對某件事的內疚或羞愧相關聯。
有些人認為,自我批評是促使自己努力的唯一途徑。例如,一個人或許說:“如果我不批評自己的話,我將無法做任何事情。”他們將自我折磨視作驅動自己的力量之一,頗具施虐,受虐傾向。這種人認為,威脅與懲罰是促使事件成功的最佳方式。
受挫時,自我批評常是不由自主的。自我虐待、批評的傾向是如此地頑固,以至於感到自己被擊垮了。因此,當他們對某事失望或發現自己的行為還沒有達到理想的目標時,他們會感到挫折和憤怒,進而猛烈地攻擊自己。
最近,研究表明,認為自己軟弱無能,對自己感到失望,比自我批評觀念更容易引發強迫症。這表明,不是自我批評本身,而是個體對自我批評的反應引發了強迫症。當自我批評成了自我敵視,並引發了人們的基本信念和自我標識時,強迫就開始了。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我批評的傾向。然而,開始自我折磨,將自己評價為無價值,很壞或軟弱時,就很容易滑向強迫的深淵。從某種角度來講,我們變成了自己的敵人,失去了對自己關愛的能力。好像自我被某種情緒束縛住了,使得我們對這些情緒過分認同,認為我們就是我們自我感覺的樣子。
解決問題的關鍵是,要改變全或無的極端思維模式以及純情緒化推理。
在極端情況下,強迫不僅包含自我批評和自我攻擊,而且包含自我憎惡,同時還有自我厭惡。我們一旦擁有這些情緒,就會產生以野蠻方式攻擊自己的動機。
強迫症病人與其他精神病患者不同之處在於,其他精神病患者大多數不認識、不承認自己有病,不會主動求治,而強迫症病人則能感到自我折磨的痛苦,積極要求治療。
△危害
當麵臨挫折,我們對自己感到失望的時候,內部折磨便登台了。有些人認為,如果不逼迫自己,不誘使自己行動,那麼我們什麼也做不了。但我們應看到,如果失去了對內部折磨的控製,它將會帶來損害。
自我折磨經常會導致很多問題。比如,我把你打倒後,我開始揍你,因為你倒下了。認識這一惡性循環是很重要的,因為在生活中,會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
強迫症患者,逼著自己朝某個方向努力,而後又覺得自己完全自欺欺人。
強迫症患者,為讓別人喜歡自己,強作歡顏麵對他人,久而久之,在一種鬱悶和壓抑下變得神經質起來。
患強迫症前,一個能思路清晰地考慮問題的人,變得很容易焦慮,精力無法集中,各種憂慮折磨著自己,無法應付任何事情,對未來前途沒有信心。
強迫症患者往往過於重視得失成敗,成功能導致自我接受,而失敗會導致厭惡自己或自我攻擊。成敗得失影響的是我們的感覺,我們會因失敗而失望,但成敗並不能改變一個人,如果一個人過於關注自己的行為,而苛刻地自責的話,我們就會沉溺於失敗的困惑之中,任何失敗都會擊傷我們,失敗會導致我們自視甚低。
△對策
這種屬於隱性的病症,治療起來非常困難,療效的遠期效果也很難鞏固。
要根治這種病症,就要遵循日常行為療法和精神分析療法(包括邏各療法)的有機結合。
如,健康飲食、運動、少喝酒、服用鎮靜劑、肌肉放鬆等。
強迫症患者常常飲食不當。營養均衡的飲食中應當包括新鮮水果、蔬菜以及較多的碳水化合物。因為這些食物能夠緩慢釋放能量,幫助提高大腦中的某些化學物質。強迫症患者應注意不宜吃過量的甜食和維他命。
有證據表明,運動對輕度至中度的強迫症狀有一定的益處,因為運動會提高大腦中某些化學物質的分泌,從而使緊張,焦慮的情緒得以緩解。
酗酒對任何一種神經性病症都會加重而絕非減輕,人們通常把酒作為催眠的工具,借以酒精的麻醉,擺脫精神壓力,這種想法都是不正確的。
戒掉興奮劑,適當服用鎮靜劑是有好處的。
注意體會緊張與放鬆的差別,想像軀體正變得溫暖而沉重。使用同樣的方法,每次將注意力集中於一組肌肉。從小腿開始到大腿,背部、腹部、胸部、脖子、肩膀、胳膊以及手,臉等部位,當你完成全身所有肌肉群的放鬆後,將注意力集中於整個身體,隨呼吸感覺自己的身體正變得越來越放鬆。上述動作,一個係列應持續10分鍾或更長。可以在任何時間做。
精神分析療法的始祖是奧地利的醫生弗洛伊德,他認為此症的根子在於幼年的刺激在腦子裏留下痕跡,到了成年,由於某種誘惑因而使幼年的情緒以改頭換麵的形式表現出來。弗洛伊德的理論不一定完全解釋病因,但至少開辟了一條新的思路,在一個新的領域裏讓人們思索病因及治療方法。
對於強迫症病人,除進行常見的心理治療,行為治療外,如今,還流行一種邏各療法。含義為,尋找生活的意義,超越自我,並強調人的精神力量。這種療法的創始人,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富蘭克的竅門在於,當人不由自主地出現強迫觀念和行為時,不要去壓製它,因為這種壓製會加重業已存在的精神症狀,相反,應當用幽默的態度對這些症狀進行誇張,這樣反而可以緩解症狀。正如富蘭克本人,二次大戰時,富蘭克父母兄弟和妻子死於納粹集中營,他用幽默的力量擺脫了恐怖和死亡。後來,他結合自己的體驗以及叔本華的哲學思想創立了邏各這一獨特的精神療法。
疑慮症
△現象
疑慮症可能人人皆有,隻是程度不同,有的人在遭到屈辱、受到欺騙之後,往往會誘發疑心症,強化自己的疑心。俗話說:“疑心生暗鬼。”疑慮症的一種表現為疑心過重。
當人們走在繁華的城市商業區時,有多少人在“認定”某服務員是妓女,某警察是盜賊化妝而成,某胖子是殺人犯,某瘦鬼是國際間諜呢:而這種無根據的“認定”對於任何一個疑心者都不會有益處,隻能有害處。
某女士患疑慮症已多年,她經常清點衣櫃中的衣服,非常擔心自己的衣櫃是否鎖好,為此她非常痛苦。
疑慮症也表現在個人與組織之間,造成個人社會關係的不和諧,生活中,經常遇到這樣的人,他們根據自己的經驗,養成對任何人先入為主的不信任態度,主張隻有對方以實際行動證明可靠之後再信任,這樣的人很難與人相處,很難與人共事,也交不到朋友。
疑慮症患者覺得自己經常處於衰弱不振狀態,、無精打采,缺乏朝氣。一旦有不規則的心跳出現,馬上找醫生詢問,經醫生檢查後你的心髒沒有任何毛病,但還是為心髒不規則跳動而焦慮。
瑪麗拿到一本醫學雜誌後,急切地想閱讀其全部內容,讀完之後,又因雜誌上所描寫的結核病或癌症而焦慮不安。最後決定看醫生。醫生經過仔細檢查後,告之無病時,她又為可能患病而繼續焦慮。
邁克常感到呼吸急促,頭暈,他從每月檢查一次身體,變成每星期,最後甚至每天都想去醫院,當他感到身體不適時,就加量服用維生素,而且經常量體溫,測脈搏,並常懷疑身邊的人患有什麼病。
△危害
當我們患有疑慮症時,不僅不相信事物的積極方麵,而且傾向於關注事物消極的方麵,就像我們帶著墨鏡看世界一樣。
我們不信任他們對我們的積極態度。以馬而克斯的“我不想參加任何要吸納我為會員的俱樂部”為座成銘,我們將他人對我們的接納看作是消極的。
當老板因斯蒂芬的工作而讚賞他的時候,斯蒂芬認為:“他這樣做僅僅是為了使我工作更努力,他不滿意我的工作表現。”當艾瑪病愈上班後,同事對她表示問候,艾瑪卻認為:“他們問的都是他們知道的事,他們並不是真的關心我。我猜他們這樣做隻是為了使自己感覺好些。”當彼得讚美莫裏思的時候,莫裏思想:“他這麼說隻是為了討好我,或許他想與我發生性關係。”保羅對他的工作進行可行性彙報,他知道彙報中有一兩處是薄弱環節。當他獲正性反饋時,便想:“我又一次欺騙了他們,他們顯然沒有認真閱讀,沒有人對我的工作感興趣。
△對策
疑慮症是大腦皮層與內髒相互關係的機能失調,要解決這種病症,最好學會自我調節。
放下心理包袱,切莫無病呻吟:如果你懷疑自己患了什麼病,最好盡快去醫院進行全麵細致的體格檢查和必要的化驗及儀器檢查,最好去幾家你覺得信得過的醫院,若所得診斷結果都證明你沒有軀體疾病,就應打消思想顧慮消除心理壓力,否則將會使自己長期為焦慮、抑鬱所困擾,影響學習和工作,甚至會誘發軀體疾病。
以樂觀的情緒投入生活:一般說來,自己信任者的意見和結論總能給人一種放心感,安全感,如果信任者是某一方麵的權威,這種放心感就更加強烈。你既然成天提心自己身體有病,若去醫院做個診斷,斷定你無病,你或許可以放心一陣子,但過了一段時間,又會重新心生疑竇,憂心忡忡。從外界消息求得安全感是暫時的,有限的,更重要的是應該從“內在”即從自己身上獲得安全感。
豐富生活,轉移注意力:疑慮症患者往往具有固執、多疑、敏感、謹慎等性格特點,遇事總是過多地考慮消極、不幸的一麵,缺乏自信。為此,一個人首先必須學會調心,轉移注意力,不要將注意力過分集中於自身的身體狀況。古代醫學家稱心為“君子這宮,精神之所舍”,即生命之根,是精神活動之主宰。著意於陶冶情操,恬淡虛無,使心神穩定。“節心慮以養心”,就能防病於未然。要多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多與朋友和親人交流,豐富生活。同時要堅持體育鍛煉,培養幽默感,戰勝消極情緒和不良心理狀態,疑慮症就會治愈。
切勿道聽途說,胡亂為自己對號:有很多人導致疑慮症的重要原因就是道聽途說,胡亂為自己對號,然後小題大作,到處求醫,盲目吃,亂用補品。有一高中生,在畢業前體檢時,正巧感冒發燒。醫生為他聽心髒時,醫生告知是生理性雜音,沒什麼問題。可他從此以後堅信自己有“心髒病”,又由此認為自己疲乏無力,食欲不振,進而影響學習。他這一係列“病症”都是胡亂為自己對號所致,後來他經心理醫生治療,得到康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