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宜昌鄉村旅遊的發展模式探析(3 / 3)

(三)完善旅遊基礎設施、提高可進入性。

鄉村旅遊的發展必須對基礎設施的完善給予足夠的重視,基礎設施的完善,是滿足遊客旅遊六要素:食、住、行、遊、購、娛的前提,如果鄉村的基礎設施的不完善,不僅會使遊客感覺到不滿,更重要的是重遊率會直線下降,來到鄉村旅遊的遊客,大多的對所在的城市感覺到巨大的工作壓力或生活壓力,才來到鄉村這樣安靜,舒適的環境,就是要達到減緩心理壓力,放鬆的目的,如果這就要求在鄉村旅遊得不到滿足,自然會很不滿意,所以對基礎設施的建設要十分重視,為遊客提供一個恬靜、舒適的環境。

(四)改變觀念、順應市場。

在發展鄉村旅遊的農村,大多的處於經濟、文化水平較低的地方,人們的思想觀念,文化水平都不是太高,特別是開發鄉村旅遊中缺乏服務意識,對發展鄉村旅遊的益處認識不夠。在鄉村旅遊發展中,要不斷的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對旅遊服務人員進行培訓上崗,對管理人員要具有一定的能力要求,做到能者上的競爭氛圍,向管理人員灌輸現代先進的旅遊管理理論,提高整體文化素質,讓村民了解鄉村旅遊發展的意義和益處,了解相應的旅遊服務常識,這是保證鄉村旅遊的順利進行的內在因素。

(五)樹立品牌、特設鮮明。

鄉村旅遊的開發中,要根據自身的旅遊資源,依據現代旅遊市場的需求,開發具有自身特色的旅遊品牌,增強旅遊吸引力,不能盲目跟風,鄉村旅遊的發展仍然脫離不了旅遊業的六大要素:食、住、行、遊、購、娛,不同也是最關鍵的就是要以鄉村為主題來進行設計。鄉村旅遊的飲食要突出鄉土特色。比如餐館可設於靠山靠水的地方,還可自己種植蔬菜,圈養家禽,保持菜肴原料的新鮮。在鄉村,賓館酒店應該是另外一種形式,可以造成農舍的形象,外部要保持鄉土自然特色,內部裝潢簡潔舒適方便以滿足遊客需要。另外條件具備的農民也可以在自己家開設家庭旅館。如鄉村旅遊增加休閑娛樂、民俗風情、“綠色產品”等特色產品的開發,形成一係列的旅遊產品品牌。

總之宜昌區域的鄉村旅遊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前景廣闊,麵對著這樣的有利條件,再加上現在的旅遊熱潮,因此在發展鄉村旅遊時要吸取以往的經驗教訓,如天龍屯堡模式。但不能一味的模仿別人的東西,開發鄉村旅遊的時候,我們要認識自身的資源優勢與弱勢,對旅遊市場認真的做調查分析,鄉村旅遊業則是廣大農民群眾以旅遊業為依托,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一條便捷渠道。了解發展鄉村旅遊中存在的問題和需要解決的對策,祈望有利於今後鄉村旅遊的開發,從而創造一個安全、文明、友善旅遊環境,讓遊客乘興而來、盡興而歸,促進我市鄉村旅遊的健康、持續發展,力爭使我市旅遊業再上一個新台階。

參考文獻:

[1]高愈萍:《淺析我國鄉村旅遊發展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對策》[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報》2008年第6期。

[2]盧世菊:《少數民族地區發展鄉村旅遊的思考》[J],《理論與實踐理論月刊》2005年第8期

[3]王雲才:國際鄉村旅遊發展的政策經驗與借鑒》[J],《旅遊學刊》2004年第4期。

[4]鄒統釺:《中國鄉村旅遊發展模式研究———成都農家樂與北京民俗村的比較與對策分析》,《旅遊學刊》2005年第3期。

[5]劉麗君,郭宏傑:《我國鄉村旅遊開發模式研究》,《安徽農業科學》2008年第6期。

[6]參見李樂京,陳誌永:《天龍屯堡“政府+公司+旅行社+農民旅遊協會”的鄉村旅遊發展模式研究》,《產業觀察》

[7]宋英:《鄉村旅遊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五個關鍵問題》,《商場現代化》2008年第6期。

[8]唐建兵:《鄉村旅遊規劃中的誤區及改進分析探討》,《成都大學學報》2007年第12期。

[9]單瓊花、單玉強、孫佳:《鄉村旅遊的產生、發展及研究的基本概況淺析》,《商場代化》2008年第7期。

[10]王曉南:《對我國鄉村旅遊發展模式的探討》,通化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