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安徽省碳排放影響因素灰色關聯度分析(1 / 3)

安徽省碳排放影響因素灰色關聯度分析

經濟研究

作者:丁玉璽

【摘要】本文分析了安徽省碳排放的總體趨勢,並采用灰色關聯法對其影響因素進行研究,為發展低碳經濟提供了科學依據。結果表明:(1)從總體趨勢來看,安徽省1997—2012年碳排放增加趨勢明顯,大體分為平緩演變、緩慢增長、加速增長速和快速增長四個階段;(2)從影響因素來看,不同影響因素與碳排放量的關聯度大小依次為:經濟規模>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能耗強度。(3)建議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重視技術進步,促進安徽經濟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碳排放,行業特征,灰色關聯,影響因素

Abstract: Based on panel data of Anhui provi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verall trends, discuss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by gray correlation theory, thus provides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From an overall perspective, the amount of carbon emissions of Anhui province (1997-2012) increase significantly, and it has four phases: smooth evolution phase, slow growth phase, accelerated growth phase and rapid growth phase.(2) From the view of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correlation of different factors and carbon emissions is: economic scale> industry structure > energy structure> energy intensity. (3) Proposes to reduce the proportion of coal in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emphasis o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o promote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nhui.

Key words: carbon emissions,industrial features,gray correlation,influencing factors

隨著安徽省經濟快速發展,工業化、市場化和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導致的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問題日益嚴重。在安徽省經濟社會發展中,采煤、火電、鋼鐵和水泥等產業占有很大比重,這些行業迅速增加導致碳排放量不斷上升。因此有必要對安徽省碳排放的總體趨勢及影響因素進行深入研究,為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1安徽省碳排放的總體趨勢

徐國泉等人對安徽省化石能源的碳排放量進行的研究中采用了以下公式估算:

方程式中,C代表總的碳排放量,Ei代表第i類能源消費標準量;Fi代表第i類能源碳排放係數。

依各能源折算為標準煤參考係數(即1kg煤炭=0.7143kg標準煤,1立方米天然氣= 1.233kg標準煤,1kg原油=1.4286kg標準煤的標準計算),把煤炭和石油的消費量折算合為標準煤。因為安徽省的天然氣消費比較晚,而且產生碳排放的量比較小(2007年安徽省因天然氣消費所產生的碳排放量在總碳排放量中僅占0.38%),所以把曆年的天然氣的消費量忽略不計。

總體來看,從1997年到2012年,安徽省碳排放演化趨勢大體可以分為四個階段:1997-2001年為平緩演變階段,2002-2005年為緩慢增長階段,2006-2009年為加速增長階段,2010-2012年為高速增長階段。安徽省在1997-2001年期間,碳排放量基本保持在3000萬噸左右,排放量比較平穩,沒有大的波動,與同時期我國碳排放特征基本一致;從2002年到2005年碳排放量增長加快,增加速度明顯高於前一階段;2006年以後每年碳排放量迅速增長,特別是2009年到2012年,增長率超過了14.76%。在前二個階段,共八年時間的裏,安徽省碳排放量的增加不足1000萬噸,而後兩個階段的六年時間裏,安徽省碳排放量增加超過了2000萬噸。形成以上趨勢的主要原因是安徽省近年來經濟快速增長,與此同時,產業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也是導致碳排放量逐年增加的重要因素,這也表明了安徽省發展低碳經濟的必要性和緊迫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