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以上對四個國家的產業結構分析可以得出,印緬孟三個國家的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其GDP的比重都是最大的,服務業是它們經濟發展的重心和優勢;然而,這三個國家的第二產業都屬於薄弱環節,中國在這方麵具有優勢,且中國正在向服務業轉型,需要借鑒發展服務業的相關經驗。經濟走廊的建立可使四國的經濟達到互補,特別是可以促進四國經濟結構的發展和完善,有利於各國發揮自己的優勢,彌補不足。
三、特色產業各異有助於互補共贏發展
中印緬孟四個國家的發展各有其特色產業。這些特色產業是整個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的中堅力量,對經濟增長做出的貢獻非常大。孟加拉國的特色產業包含服裝紡織業、黃麻和冷凍食品等。服裝紡織業是孟加拉國的主要支柱產業,最近幾年其服裝出口額占總出口額的80%左右;孟加拉國的第二大出口產品是黃麻,在2010—2011財政年,黃麻產品的出口量占該國出口產品總量的4.86%;冷凍食品是孟加拉國的第三大出口產品,主要出口地為歐洲、美國以及日本等國家和地區。
印度的特色產業涉及農業和服務業,涵蓋範圍比較廣。首先,印度是世界著名的農業大國,擁有世界上約十分之一的耕地麵積,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家之一。印度主要的農作物有稻米、小麥,經濟農作物則主要是油料、棉花、黃麻以及甘蔗等,印度2010—2011財政年的農業增長7%,糧食生產達到2.41億噸;四國當中,印度的服務業最發達,占國民經濟總值最高,2010—2011財政年服務業約占GDP的56.4%,其發展服務業的經驗值得高度借鑒。
緬甸的特色產業有林業、能源行業以及采礦業。在林業方麵,緬甸的森林覆蓋率達到41%;在能源開發利用上,截止到2012年3月底,外國企業在緬甸的石油天然氣領域投資項目達到109個,投資額達到了140.63億美元,占外商在緬甸投資額的34.55%;與此同時,緬甸的礦石資源也是非常的豐富,現在已探明蘊藏的礦產資源包括銅、鋅、鉛、玉石、銀、金、鐵、鎳、紅藍寶石等,截止到2012年3月底,我國在緬甸礦產行業的投資額就達到了22.79億美元。
中國的工業比較發達,近幾年,中國第二產業的增長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每一年都超過了50%,其中工業的貢獻率就超過了40%,2011年,工業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44.7%。中國工業占比重較大的包括冶金、煤炭、化學、機械以及核工業等。2011年,中國對外出口鋼材4888萬噸,出口金額達到5126622萬美元。出口鋁材300萬噸,出口額達1036168億美元。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四國各有不同的支柱產業,密切經濟合作的開展利於各國相互積累經驗、技術和共享資源,天然的地緣和文化紐帶也會幫助四國經濟達成更高的信任度、建立更長遠的合作關係。
參考文獻:
[1]任佳: “ 中印緬孟地區經濟合作的戰略意義”,《南亞研究季刊》,2003年第1期。
[2]李建軍,李遠智:“中孟經貿關係的現狀與前景”,《南亞研究季刊》,2010年第4期。
[3]王德華:“加強中印緬孟次區域合作的意義”,《開放導報》,2003年第11期。
[4]陳利君:“孟中印緬能源合作問題探討”,《雲南大學學報》,第4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