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緬孟經濟走廊建立的可行性分析
經濟研究
作者:彭霞
【摘要】本文通過對中印緬孟四國經濟增長、產業發展現狀、特色產業方麵進行分析,充分論證四國經濟走廊建立的可行性,望為進一步研究經濟走廊的建立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中印孟緬,經濟走廊,可行性
2013年5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於出訪印度,與印度總理辛格舉行會談,雙方一致同意建設中印緬孟經濟走廊,強調開展在產業園區、基礎設施等領域的大項目合作,將中印緬孟之間的合作從區域提高到國家層麵。中印孟緬四國的合作具有高度可行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麵。
一、高經濟增長促進區域合作活力
始於2007年的經濟危機使得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速度放緩,但總體上,中印緬孟四國所在的區域的經濟複蘇較為迅速。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顯示,2012年孟加拉國財政年度GDP增長6.051%,2011年增長率為6.507%;印度2012年的GDP增長率為3.986%,較2011年的7.745%明顯放緩。緬甸2012年的GDP增長率為6.032%,較2011年的5.46%有所增長。
中國2012年GDP增長率為7.8%,雖然相對於前幾年的增長率有所放緩,但是同樣也超過了2012年初預期的7.5%,並且在第四季度扭轉了GDP已經連續6個季度回落的局麵。在中印緬孟四個國家中,中國的經濟增長最為快速。從中國的區域性經濟增長來看,西南地區四川省2012年GDP增長率為12.6%,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4.8個百分點,2012年雲南GDP增長率為13%,貴州為13.6%,同樣,重慶的GDP增長率也是13.6%;另外,中國同印孟緬三國臨近的省份還有廣西和西藏,其2012年GDP的增長率分別為10.9%和12%。可以看出,上述省的GDP平均增長水平在12%以上,遠高於全國GDP平均水平。高經濟增長率顯示出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巨大的活力及潛力,主要表現在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外來投資方麵的優勢。經濟走廊的建立將更大程度地促進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並利用這些地區已經積累的優勢,將其範圍延伸到南亞地區或者更遠的地區。
二、產業互補有利於聯合發展
從2011年四國三大產業占該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來看,四國經濟互補性較強。從中國2011年的產業結構分析來看,第二產業的增加值占GDP比重最大,第三產業占比其次,而增加值占GDP比重最小的是第一產業,中國的產業轉型已經由農業型轉向工業型,同時,轉向第三產業的趨勢在逐漸增強。現階段,工業和服務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
孟加拉國2011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非常大,對該國的經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二產業顯得相對較弱,第三產業所占比例最小。
印度2011年的產業結構和孟加拉國基本一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最大,可見其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相對於其他產業的發展速度來說相對較快,有利於其向第三產業轉型。
對於緬甸,其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2011年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較接近。該國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發展速度較為快速,對其經濟發展起著比較大的推動作用。而它的第二產業相對來說較弱,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僅為26%。